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金农工程 -> 经验之谈
盐碱地治理前景可观自主创新技术推广艰难
时间:2009-10-29 15:27:35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刘玛奇
  一项能将工业脱硫与盐碱地治理结合的自主创新技术,问世几年来虽然在不少地方取得良好试验成果,但大面积推广却困难重重。  

  记者日前在天津市大港海洋石化园区采访时看到,四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和蒿草,车子碾出的小道在夕阳下泛着白色的盐花。天津市大港区科委主任阚永才告诉记者,这片盐碱地几十年没长过庄稼。跨过一条新修的窄马路,一片5亩见方的地里,绿油油的麦苗却执拗地生长着。  

  田边竖着一块很小的牌子———“DS盐碱地土壤改良剂技术示范区”。“我们种小麦的时候,当地农民说,我一辈子都没见这儿长过庄稼,你们要种出来就神了。”负责试验田的一位技术人员说。  

  “在没有换土的情况下,这片原本只能被黄草覆盖的荒地上小麦长势这么好。”阚永才站在田边比划着说,他们有可能更大面积推广。  

  这项技术,是今年8月初由天津市大港区主管副区长牵头,大港区科委、农委、农林局协同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从浙江宁波太极环保设备有限公司“请”来的。  

  前不久,记者赴浙江采访该技术发明人史汉祥。他告诉记者,该项技术利用工业废渣进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工业粉尘等工业烟气的综合治理,实现了工业烟气“无排放”,再将其废弃物用于盐碱地改造。能够同时解决工业脱硫和盐碱地改良这两项世界性难题。  

  这应该说是一项很好的循环经济新技术,但是如此喜人的自主创新成果,这几年来的推广并不顺利。身为技术发明人,史汉祥谈起推广的经历,仍有很多酸楚:一方面,很多地方和企业更热衷于国外技术,对自主创新技术持着怀疑态度;另一方面,脱硫和盐碱地治理毕竟分属不同管理部门,缺乏协调,在实际推广中困难重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区划所研究员杨俊诚是多年从事土壤改良研究的专家,曾专程前往浙江考察DS盐碱地土壤改良剂技术。归来后,他立即组织专家成立了循环经济技术课题组,帮助史汉祥完善技术理论。  

  杨俊诚介绍,“十一五”期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将比“十五”期末减少10%,也就是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必须控制在2295万吨,但由此每年将产生约6200万吨脱硫废弃物。  

  “目前脱硫废弃物的再利用重视不够;而对于废弃物的处理,不但要考虑其经济效益,而且更应注重环境效益。”杨俊诚说,目前普遍采用的脱硫技术所产生的石膏市场需求量很小,大部分堆放在灰场,造成二次污染。而史汉祥创新的工业脱硫新技术所产生的DS盐碱地土壤改良剂,不但能改良盐碱地,还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杨俊诚通过跟踪研究发现,该项技术在盐碱地土壤施用能明显改善土壤的板结,使土壤松软,空隙增多,土壤渗透性提高,脱盐速度加快。而且,投入成本低,当年施用、当年见效,一次性改造不返碱。  

  目前,该技术已经在浙江慈溪、河北沧州等地进行百亩面积试验,时间最长的已达六年。  

  杨俊诚说,从土地资源不足与人口压力看,盐碱地改良在我国是一个亟待重视的重大课题;从国内外现有技术的综合分析结果看,工业脱硫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这项技术的推广意义巨大。有关方面应该重视这一自主创新技术,让它尽快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来源:科技日报)作者:张显峰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