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金农工程 -> 经验之谈
陕西省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综述
时间:2009-10-29 15:28:08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天石
  肖宏民、文军灵和刘海峰是铜川的苹果经销户,今年他们共销售苹果上千吨,销售收入达到380万元。说起他们的销售诀窍,都说是互联网帮了忙。通过农村信息服务体系,越来越多的农民开阔了视野,了解了市场,取得了效益。

  可以说,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陕西省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陕西省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一直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并将其列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省委书记李建国等领导亲自作出批示,要求将“电子农务”项目列入陕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系之中。袁纯清代省长最近又作了“农村信息入村入户是一件大事,应提高到和农村电、路、气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批示。近日,李堂堂副省长主持召开了省政府专题会议,研究如何从长效机制、投入保障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加强陕西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并决定由省信息产业厅牵头与省有关涉农部门研究制定加快陕西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

  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下,陕西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省相继建成了11个市级农业信息平台、90多个县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500个乡级(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信息服务站、400多个村级(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信息服务点,并与13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网,逐步实现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在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运营企业的积极参与下,光缆基本覆盖全省各市、县、乡和大部分的行政村。到2006年底,陕西省“村村通”电话工程村通率超过97%,1602个乡镇已具备互联网接入能力,互联网业务开通率达93%;广电部门通过有线电视、广播、卫星等多种方式实现了100%的行政村、50户以上的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通过多年的努力,陕西省农村信息网络的基础建设已经延伸到县、乡,为开展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综合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澄城县赵庄镇乔庄村村民王建合,种植的西瓜个大、味美、耐贮运,通过“电子农务”发布信息后,客商以每公斤高出当地市场价0.5元的价格收购一空。富平县留古镇养羊大户余民祥,对外销售种羊,过去每只只卖280元左右,通过“电子农务”沟通信息,现在每只种羊卖到了400多元。这是陕西联通公司的“电子农务”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的生动写照。

  “电子农务”是省农业厅与陕西联通合作推出的一项业务。通过专家咨询热线、手机上网等方式向广大农民提供专业、权威、及时、准确的政策信息、科技信息、价格行情,创造性地将信息服务与服务“三农”有机结合,是“政企搭台、专家唱戏、农民受益”的组合。截至目前,总投入5500多万元,拥有农村用户35万户。同时,省农业厅还与中国移动合作,开通了“农信通”平台,与中国电信合作开通了“96889”声讯电话。通过竞争机制,使这些电信运营企业参与农业信息服务,让农民得到了更多实惠,企业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下,陕西省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呈现出五个特点:依托各类涉农网站开展信息服务,如省农业厅“陕西农业网”、省发改委“陕西省农村经济信息网”、省气象局“陕西兴农网”和杨凌示范区管委会“杨凌兴农网”等为代表的农业信息网站;依托乡镇信息服务站和村级信息服务点,指导农民利用电脑,查询和发布信息;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开展信息服务;利用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农村种养殖大户等向农民传递生产、销售、价格等信息;依靠通讯运营商通过短信、声讯等向农户服务。

  据省农业厅提供的数据显示,陕西省今年直接或间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促销农产品已经有1000多种,销售收入达15个亿,为农产品增值4个多亿。按照农业部要求,结合陕西省实际,“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将争取完成“5000村庄建站、4万村官在线、50万农民上网”的农业信息化建设目标,使陕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出新的步伐。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林琳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