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金农工程 -> 经验之谈
安徽创新农业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深度服务”
时间:2009-10-29 15:28:09来源:[标签:出处]作者:阿卡
  据新华社信息合肥1月5日电(记者杨玉华)近年来,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安徽省通过整合资源,完善网络信息平台,创新信息服务手段和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业信息服务等办法,不断扩大农业信息化覆盖面,实现了农业信息服务从“天女散花”到有针对性的“点题”服务,延伸了服务领域,实现了信息的深度服务,提高了服务效益。

  --整合服务资源,多媒体结合,建立信息服务支持体系

  安徽省农委市场信息处处长刘国友认为,农业信息化首先要有资源,包括各种信息资源、技术资源、政策资源等。因此,安徽省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首先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入手,按照资源整合的理念,打破部门分割和服务资源分散的瓶颈,与气象、水利、林业等部门合作,实现信息互通合作,建立统一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

  在此基础上,搭建信息服务物理网络。在农业部和各级财政的支持下,安徽省各地累计投资5000多万元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目前安徽农网和安徽农业信息网两个省级网站已经覆盖全省;按照“整体规划、资源整合”的理念,安徽农业信息网已完成省、市、县三级网站群建设,省、市、县三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初具规模;省和17个市农业部门均建有内部局域网,有30%的县建成了局域网;全省乡镇实现了依托县级信息平台传输网络信息和上网查询;安徽农网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品牌农业网站;农业卫星视频会议系统完成部、省双向传输;卫星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完成,阜阳、合肥等五个终端教室建成。

  此外,安徽省每年从“农业三项经费”中挤出近300万元支持基层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各级财政也相应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网站建设和设备更新。目前,大多数地方基层信息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省每个乡镇都建立了有“一间房子、一套制度、一个专人、一台电脑、一根网线”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站”,为农民提供互联网络信息服务。

  在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信息发布优势的同时,安徽省在信息化建设中十分注意发挥多媒体作用,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开展信息服务。各级农业部门通过在媒体上开辟农业节目与专栏,向农民传授各种技术和致富信息。

  --政府主导,建立农技人员、社会力量相结合的信息服务队伍

  有了信息物理传播网络,没有相应的人员服务队伍,“天女散花”式的信息很难真正深入农户并产生效益。为此,安徽省依托农业系统现有健全的管理与技术推广服务资源,组建农业信息管理与技术服务队伍。同时,通过“信息入乡”工程的推动和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到企活动的开展,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全省市县农委全部建立了农业信息工作机构,乡镇建有农业信息服务站,30%的村建有信息服务点。

  与此同时,针对目前基层农业服务部门力量有限,而服务对象千家万户,全部大包大揽无法做好信息服务工作的实际,安徽各地还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开始向农产品与农资市场、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延伸,计算机网络开始由乡镇向龙头企业、农村中介组织、种养大户和技术服务点延伸,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如芜湖县把信息服务与农业“酵母工程”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培育专业村、示范户和龙头企业的信息引导与扩散作用,全县有33个专业村、12个龙头企业和83个示范大户成为信息示范户。各地还根据不同的信息服务受众,采取分类指导的方法,提高服务效果。

  如今,安徽农业信息队伍不断壮大,全省现有专兼职农业信息管理员240多名,获得农业部认证的农村信息员3000多名,其他各类信息员1.07万名。

  --多元化服务方式,提高信息服务覆盖面和服务效益

  安徽各地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手段,积极探索创新信息服务模式,有力地推动了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到企活动的开展。2004年以来,全省各级农业部门把农技110网络自动查询和专家在线咨询结合起来,采取专家电话坐诊咨询和上门现场指导结合方式,任何一地的农民只要拨通农技110的电话,立即就有农技人员为其提供信息咨询甚至上门服务。这种有针对性的“点题”服务,弥补了过去自上而下“天女散花”式的信息服务的不足,大大提高了信息服务的指向性和深度,提高了信息服务效益。

  此外,各地还探索了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方式。如:阜南县结合农业信息咨询,创办“农民信息网吧”;宣城市农业部门会同组织部门,在乡镇开展“农技110”信息服务的基础上,成立乡镇“为民全程代理服务中心”,把信息服务与为民办实事结合起来,收到很好的效果;芜湖、南陵等县在乡镇开办“信息超市”,有效地扩大信息覆盖面。这些信息服务形式,讲求实用,实效,农民得到实惠。

  近年来,通过与电信部门联手,开通农技服务“96800110”服务热线;通过组织实施“农科教电波入户工程”,全省80多个县(市)农业部门与当地电台、电视台合办了农业节目;全省农村供求信息“一站通”系统,已经覆盖所有的县和90%以上的乡镇,发展金牌注册用户5000多个;在农业部的支持下,安徽还在全国率先在40个县开展了央视七套“农业节目进村入户”试点,其中首批13个试点县七套农业节目覆盖率由原来的不足3%,提高到80%左右,被广大农民誉为“实事工程”“民心工程”。

  广泛的信息覆盖网络和信息服务队伍的有效深度服务,在农村政策宣传、引导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一站通”系统近两年发布供求信息15万多条,实现网上交易30多亿元。安徽农网交易平台建成以来,已促成网上交易额40多亿元。“农技110”咨询服务系统每天电话访问量在1000人次以上,农忙时间达3000人次以上,已经成为农民生产经营的好帮手。各地还利用网络咨询系统,开发远程教育培训软件,促进了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劳务培训。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还需解决四方面问题

  采访中,有关部门表示,虽然近年来农业信息化建设做了大量有益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农业信息服务滞后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在实际工作中,还有四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关于农业信息服务问题。从安徽实际情况看,目前各地开展信息服务工作还很不平衡,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不高,特别是在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上还缺乏明确的思路和有力的举措。基层农业信息干部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坚持因地制宜。由于农业信息服务主体分散和信息需求多样性,加上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信息服务方式必须多元化。其次,要坚持政府主导。农业信息服务本身不能成为赢利点,是一种公益性服务,政府部门必须当好服务主角,在此基础上鼓励社会团体和其它市场主体开展信息服务。

  二是关于信息资源整合问题。目前突出表现在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整合力度不够,资源“孤岛”现象严重,共享程度低。一些地方重建设、轻开发、轻管理现象严重。必须打破传统体制局限,建立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加快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三是关于投入问题。目前基层信息基础设施条件比较落后,有的地方虽然一次性建设了网络,但正常运转经费普遍不足,无力开发信息资源,制约了信息工作的发展。建议国家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同时要重点向农业大省倾斜。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IT企业积极参与投资农业信息服务事业,以带动农业信息支持体系建设,提高农村信息传播能力。

  四是关于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问题。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但服务组织仍不健全,服务队伍仍不稳定。因此,还需制定扶持政策,促进农业信息网络和组织体系同步延伸。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