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网络更好地走进农户家,真正把农民种田积极性、农业科技以及市场信息连接起来?在日前召开的政协吉林第十届第一次会议上,吉林省政协委员程德龙提交了《关于加速农村信息化网络体系建设的建议》,呼吁尽快建立农民互动式农村信息网,解决信息高速公路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
“在资金投入方面,应把农村信息站点建设,列入新农村建设的财政预算之中。村级信息站建设带有公益性和示范性,应由各级财政进行引导性投入”。——程德龙先生这有关“财政投入”的建议,当然是确有必要的。不过,光有“财政投入”这一条腿是难以阔步前进的;互动式农村信息网必须“两条腿走路”。
那么,还有“一条腿”呢?是市场。
先说一些“题外的话”。前些年,安徽相关部门搞了一个“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工程,一些地方将网络的触角延伸到乡镇,有的还到了村。由于只是政府推进,开始还轰轰烈烈,但时间不长,也便没什么“讯息”了。现在要是对此总结经验教训的话,恐怕还是缺少了“市场”这一条腿,所以“安徽农网”也就没走出多远。
有鉴于此,笔者建议,互动式农村信息网建设,尤其要注重加长“市场”这条短腿。
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财政投入”只能作为农村信息网的一种“补贴”。这种“补贴”,不妨采取“招标”的办法。哪个村上有能人(大学毕业生)愿意出来干这个事,最好他自己也要有适当的经济投入,然后,通过竞争,择优录取。这叫“见物先见人”,避免盲目性。
进而,对这种“财政补贴”采取动态管理。每一个农村信息网站点必须在“互动”上见成效。也就是说,农民朋友,有什么农产品需要卖出去,有什么农资需要买进来,有什么科技、文化信息需要与外界互动,农村信息网站点应提供方便而及时的服务。这其间,按规定收取少量的服务费用,不许“吃拿卡要”。如果,有的站点服务跟不上,“财政补贴”便及时更换“补贴对象”。
互动式农村信息网的建设,先不要“撒糊椒面”,可在有条件的村上先试点,让农民朋友尝到了甜头,然后再推广开来。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