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苗床选择与培肥 1、苗床选择。苗床应选择土壤肥沃、质地疏松、避风向阳、排水方便、有机质含量高(含量在2.0%以上)、地下水位在50cm以下、土壤呈弱酸性至中性的田块。苗床以旱地、菜园地(新菜地)为好,尽量不用水稻田,若用,应选用排水良好的水稻田。旱育秧田一旦选定,就要固定作专用苗床,切忌水旱轮作。 2、培肥。苗床配肥最好在秋季进行,施碎稻草、糠壳、菜籽壳及植物的枯叶等3~5kg/m2,腐熟的农家肥(不含草木灰)3kg/m2,过磷酸钙0,25kg/m2。采取分次投入的办法,施至15~20cm耕作层中,并保持土壤具有适宜水分以促进腐熟。秋季如没有培肥,春季在播种前20~30天,利用冬前的堆肥、腐熟的人畜粪等按上述标准等量施入。连续培育2~3年,即可形成“海绵”状专用苗床。以后有机肥投入量可适当减少。一般旱育中苗与大田种植面积的比例为1:(30~40),在苗龄3.1~3.6叶时移栽,旱育大苗为1:20左右,在苗龄4.5~5.5叶时移栽。 二、整地与施肥 1、整地。培育过的苗床,在土壤干燥的条件下全面翻耕耙碎,规划作畦,施肥。一般苗床的畦面宽1.2~1.4m,畦沟宽0.4~0.5m,畦长不超过15m,做到畦、腰、围三沟配套,便于操作。 2、施肥。播前10~20天施肥,苗床施硫酸铵120g/m2(尿素60g/m2)、过磷酸钙150g/m2、氯化钾40g/m2,耕翻3次,均匀混入10~15cm土层中。切忌在播前5天内施用,以防出现肥害烧根烧芽,禁用碳酸氢铵。 三、播种 1、播期与播量。安徽省水稻播种始期自南向北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早稻播种临界起点温度为日平均气温稳定在7~8℃,比水育秧早播10~15天。播种量要根据秧龄而定,常规品种秧龄3.1~3.6叶时,净苗床播芽谷量180~200g/m2;4.5~5.5叶时播量为130~150g/m2;杂交稻同比播量为常规稻的50~80%,旱育秧的种子只需浸种催芽至破胸即可播种。 2、床土消毒与注意事项。播种前施用2.5g/m2敌克松兑水1.5kg/m2进行床土消毒;再浇水至外渗状态,这是保证一播全苗的关键。然后播种、踏谷、盖土至无露籽为度。注意:盖土应是未施用过化学肥料的过筛的细土。早稻播后立即插弓盖膜,中、晚稻不需盖膜保温的,也要覆盖秸秆等,以保湿出苗。 播种至出苗期主要措施是保温保湿,保证快出芽、出齐苗。保温条件下育秧,出苗前基本保持密封状态,膜内最高温度控制在35℃以内;出苗至1叶1心期,仍以保温保湿为主,膜内温度控制在25℃以内,湿度要比出苗前低,主要是控上促下,促根下扎(根与苗高比2:1);1叶1心期,中、晚稻秧苗喷施多效唑;1叶1心至2叶2心期,是苗期管理的关键。主要措施是降温、控湿、通风炼苗。温度控制在20℃左右,做到叶片不蔫不浇水;2.5叶期追施“断奶肥”,施人硫酸铵50g/m2、过磷酸钙40g/m2,兑水7.5kg/m2均匀喷施,喷后要淋清水洗苗;2.5~3叶时期是对水分亏缺的敏感时期,也似乎提高成秧率的关键时期,遇早要适当补水,注意防寒,防止诱发青枯死苗。施用70%敌克松粉剂2.5g/m2兑水1.5kg/m2喷洒防止立枯病;3叶期后加强通风炼苗。逐步将薄膜四周揭开通风,要严格控制水,促根下扎;移栽前1天浇1次透水,安徽省中、晚稻育秧期间虽不需保温,但仍要进行秸秆覆盖,主要是出苗保湿、防雨,要做到整个秧苗期都在人为控制的旱地条件下生长,雨后要立即排干田沟积水,也要注意不能让降雨淋到苗床增加过多水分,造成秧苗徒长。苗期要始终坚持旱育,不可水旱交替,以保证旱秧移栽到大田后具有“爆发力”。 (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0.4 )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是一项培育带蘖壮秧,充分利用低位分蘖,提高水稻成穗率和结实率,从而提高水稻单产的一项新技术。为了使该项技术的推广规范化,充分发挥其增产效果。供安徽各地在生产实施过程中参考。笔者将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关键技术环节介绍如下:
四、苗期管理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