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提高淮北地区玉米生产整体水平,充分挖掘玉米生产潜力,结合淮北地区玉米生产实际,提出如下技术意见。 2、秸秆还田。用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秸秆粉碎直接还田。旋耕后做畦种植,畦宽1.2m,可有效防止玉米苗期涝渍危害。 3、适期集中早播。采用包衣种子或进行药剂拌种,在小麦收获后抢墒早播,墒情不足造墒播种。忌套种,麦收后集中统一播种,可有效避免玉米的粗缩病。每穴播2—3粒玉米种子,也可用玉米播种机播种,播种深度控制在3-5cm,播后覆土镇压严实。6月15日前播完。3—4叶期间苗,6—7叶期定苗。 4、合理密植。60cm等行距种植,株距25cm左右。种植密度要与品种要求相适应,弘大8号等耐密植品种留苗4500株/亩,高产田块适当多留苗。 5、科学施肥。按每生产100 Kg籽粒施N 3Kg、P2O5 1Kg、K2O 2Kg计算施肥量。生产600Kg玉米需施N 18Kg、P2O5 6Kg、K2O 12Kg,折合尿素40Kg、普通过磷酸钙50Kg、氯化钾24Kg,复合肥按氮磷钾纯养分折算。每亩再加施1kg硫酸锌。基肥和追肥相结合,磷、钾肥、硫酸锌和50%—60%的氮基施,秸秆还田的田块基肥氮重施,其余的氮在拔节期(5-6片展开叶)和大喇叭口期(10-12片展开叶)各追总量的20-25%。 6、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7、化控防倒。当留苗密度大于4500株/亩时,须在可见叶6—9叶时(拔节期前)喷化控剂金得乐、玉黄金等,缩短基部节间长度,增强基部节的韧性,促进根系生长,防止玉米倒伏。 8、适时浇丰收水。满足苗期、大喇叭口期和开花期对水分的需要。 9、适期晚收。玉米适当晚收是一项不需增加成本的增产措施,一般在玉米苞叶干枯变白,籽粒变硬后,玉米完熟期即籽粒乳线基本消失、基部黑层出现时收获,收获后及时晾晒。 (来源:安徽省农科院 烟草研究所/玉米研究所 王世济 陈洪俭 )
1、品种选择。选用耐密植、紧凑、早熟的高产品种,如隆平206、弘大8号、郑单958、先玉335、浚单20、中科11、登海11等优良品种。
(1)化学除草。玉米播后苗前可喷施40%乙阿合剂150~250毫升/亩,兑水50公斤进行封闭式喷雾;玉米幼苗2至5叶期,杂草2至5叶期喷施4%玉农乐悬浮剂(烟嘧磺隆)100毫升/亩进行茎叶除草,也可在玉米拔节前喷施耕杰(主要成分为甲基磺草酮)进行茎叶除草,在无风条件下玉米行间定向喷雾,以免产生药害。
(2)病虫害防治。①苗期用2.5%的“敌杀死”1500倍药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地老虎、黏虫、灰飞虱等;②喇叭口期每亩用3%辛硫磷颗粒剂1.5公斤撒入心叶内防治玉米螟。③用40%乐果1500倍液防治玉米蚜虫。④防治大小斑病用40%克瘟散乳剂500~1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悬乳剂500~800倍液叶面喷洒。⑤防治锈病用50%代森锌水剂800-1000倍液。在玉米授粉结束后,用热雾机综合防治病虫害,防止叶片早衰,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粒重,提高产量。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