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金农工程 -> 经验之谈
安徽当前水稻生产管理技术建议
时间:2011-07-04 15:18:54来源:中国三农资讯网作者:李煜

目前,安徽双季早稻处于孕穗(直播稻)-抽穗期,中稻大部分已移栽完成并进入分蘖期,双季晚稻正处于育秧期。入春以来,我省遭遇历史上罕见的持续气象干旱影响,对早、中稻生育进程均有较大影响。秧苗老化、栽插进度缓慢;部分地区早稻田块抽穗期推迟、幼穗分化受阻。当前南部的旱涝急转、北部的部分地区因仍缺乏有效降雨持续干旱(特别是部分特干旱地区稻田整地用水依然紧张),给当前水稻生产带来 很大困难。近日,安徽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组织相关专家赴沿淮、江淮和沿江江南稻区,在实地调研水稻生产情况,并与当地的农技人员座谈的基础上,提出我省当前水稻生产应采取分类指导的技术对策,积极应当前不利气象条件,指导农民切实加强水稻田间管理,努力夺取水稻丰收。

一、一季稻田间管理技术措施。
江淮地区一季稻本年度季节差异很大,要根据生产进程不同,采取分类管理措施。

1、沿淮北部及江淮持续干旱少雨区。
(1)抓住近期降雨的有利时机,积极调水及时整地;采取边灌水、边整平、边插秧的“三边”作业方式,及时整地栽插。

(2)加强秧苗管理,秧苗过高的可先割去部分秧稍;建议采取抽秧稀化技术(抽拔的秧苗二次寄栽),增加秧苗弹性。

(3)补偿栽培,保证栽插质量。针对由于气候原因延缓栽插的长秧龄老秧(秧苗苗龄达到45天以上),除加强秧苗管理,增加秧龄弹性外,及时组织力量尽早栽插,并采取“补偿栽培”方法:采用基蘖肥一次性施下(将原来的促蘖肥提到耖口肥),同时应加大栽插密度,提高每亩基本苗数。一般杂交中籼每亩栽插1.6-1.8万穴,每穴5—6苗,每亩栽足9—11万基本苗;常规中晚粳稻每亩栽插1.8-2.0万穴,每穴5—7苗,每亩栽足10—12万基本苗。并合理运筹肥水,尽早活棵,确保目标产量的成穗数;后期据苗情及早施用穗肥、粒数,提高穗重;减少产量损失,促进增产。

2、沿淮、江淮前期干旱影响、目前旱情解除区。

(1)刚刚栽插完成的田块,科学运筹肥水,力促早活棵发苗。移栽后处于返青活棵期的,要保持有水层,确保活棵。对于活棵后的秧苗,视水源情况采取浅水-湿润-露田的灌水方式,以保苗为重点,因苗加强田间管理。旱情解除的要坚持浅水勤灌;并结合化除,及早追施(栽后5天每亩施5~7公斤尿素)分蘖肥。

(2)对于4月底5月初播种、5月底6月初前完成栽插的的一季水稻,目前进入分蘖期盛期或有效分蘖末期,对于这部分田块,亩总茎蘖数在17-18万左右的田块,应立即进行脱水搁田(长势好、底肥重的田块亩总茎蘖数15-16万时就要提早搁田)。采取多次轻搁逐次加重,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但从大面积田间长势来看,田块间存在很大差异,对于少部分长势弱、尚未够苗的田块,也要按照“苗到不等时、时到不等苗”的原则,搞好搁田工作。尤其是江淮南部,持续梅雨,有涝渍灾害的趋势,更要及早敞开田缺,并深挖丰产沟,降低田间土壤含水量,以应对目前不利气候。对于部分到期不够苗或勉强够苗的田块可以根据天气和苗情采用带肥(亩施2-4公斤尿素)烤田技术措施,以促进小分蘖成穗。

(3)对于早播早栽(4月上中旬播种、5月中旬前移栽)现在进入穗分化的早熟一季稻,及时追施穗粒肥(每亩追施5~7公斤尿素、4~6公斤氯化钾的穗肥),促大穗重穗而增产。

3、沿江江南旱涝急转区。

(1)深挖丰产沟、开缺排水。防止洪涝灾害,特别是要防止长期深水,不仅影响地上的分蘖而且影响地下根系生长。

(2)对于部分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经受短时间受淹的中稻田,要及时清水洗苗,并补施肥料和营养调节物质(如美洲星),尽快恢复生长。

4、根据植保部门提供的病虫情报,及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特别注意加强近期水稻灰飞虱和二化螟的防治。

二、早稻田间管理技术措施。
一是加强水分管理。进入幼穗分化期的早稻,采用浅水-湿润-露田间歇灌水;进入孕穗期的早稻要建立2~3厘米水层,实行浅水灌溉。二是分类追施穗粒肥。对于近几日内即将抽穗的早熟早稻,可看苗每亩追施2公斤尿素,或喷施叶面肥;对于进入幼穗分化期的中熟早稻和进入孕穗期的迟熟早稻,可看苗每亩追施3~4公斤尿素、3~4公斤氯化钾,提高成穗率和穗粒数。三是防控病虫害。随着6月上旬旱后梅雨季节的到来,病虫危害会加重,要密切关注病虫发生动态,当前要重点防好纹枯病和二化螟,兼治稻飞虱;要在破口期前3~5天,重点综合防治纹枯病、穗颈瘟和稻飞虱等。

三、采取适时补种改种等灾后恢复措施。
对于沿淮、淮北部分地区若干旱持续,无法栽插水稻,或无秧苗栽插或者旱死稻田,要及时做好适应性调整,进行补种和改种其它作物。6月25日前,无秧苗栽插或者旱死稻田,可因地制宜补种早熟旱稻品种或及时改种玉米、花生、大豆等旱地作物。

对于沿江江南旱涝急转区,发生涝灾稻田,应尽力及时排涝,采取补救措施恢复水稻生机;无法恢复生长的田块,可以考虑及早改种双晚,以“晚”补“早”;无晚稻秧苗的可以考虑早翻秋,稳定水稻面积和产量。

( 来源:安徽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 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

责任编辑:泡泡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