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和国60华诞前夕,江西全部自然村成功开通电话。曾为中国革命写下辉煌篇章的老区人民敲锣打鼓,欢庆他们与全国人民一起迈入信息社会!
这只是我国“村村通电话”工程的一部动人的乐章。跨越万水千山,惠及最大多数百姓,是中国农村通信60年来不懈的努力和追求。
巨大的鸿沟 紧迫的呼唤
新中国成立之时,我国只有3万门农村电话。大部分农村地区是既不通邮更不通电话的通信盲区,边远地区的农牧民寄一封信,还得带上干粮走两三天,农村通电话是没人敢想的事儿。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我国纔拥有农话交换机总容量242.9万门,农话电话机总共134.6万部,农话用户仅仅79.9万户。与广袤的国土和庞大的农村人口相比,这些数字无疑只是杯水车薪。而且绝大多数农村地区还在使用原始的手摇话机,技术装备比发达国家整整落后几十年!
上世纪90年代,我国通信发展率先在城市取得突破。当城里的市民纷纷用上各种现代化通信工具的时候,城乡“数字鸿沟”问题开始突出起来。地处“老、少、边、穷”地区的老乡们因为关山阻隔,打一个电话要翻过几座山,安装一部电话甚至成为一个藏族老阿妈一辈子的期盼。
为促进中、西部地区通信发展,原邮电部采取全网结算补贴等办法,给予偏远地区以大量的资金支持。仅1998年通过收支差额再分配,就向中、西部21个省区市补贴建设资金79.6亿元。据测算,全国农村电话普及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约需投资500亿元。当时的邮电部党组甚至提出到上世纪末要实现“全国行政村村村通电话”的宏伟目标。但由于投资太大,到2000年,行政村通电话的比例只达到了80%。
进入新世纪,随着电信改革的不断深化,独立运行的电信企业开始按照公司化方式角逐市场。由于企业逐利性质使然,再加上电信普遍服务基金迟迟没能建立,一方面城市通信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通信却裹足不前,甚至出现倒退。当时农村固定电话普及率仅为11%,是城市水平的三分之一。到2003年年底,全国还有大约8万个行政村未通电话,2004年全国新增电话用户11456﹒7万户,其中农村固定电话用户仅占新增用户的9%。
确实,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投资和回报的矛盾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当时装一部电话在偏远地区的投入相当于城市的3至5倍。即使在浙江的部分山区,投资一部电话也需要10万元。而且农村的消费能力很低,即使装了电话也很难收回成本,企业运营维护成本极高。当时有专业人士撰文说仅靠信息通信部门来完成在农村普及电话的工程几乎不可能。
然而,农民的需求却是如此迫切!地方政府、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多次呼吁通信业在普遍服务中要先行一步。
创新的工程 无私的奉献
“不能让农民兄弟再等了!”面对贫困地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声声呼唤,当时的信息产业部一方面会同有关部门加紧推动普遍服务基金政策的出台,另一方面举全行业之力,向农村通信发起冲刺。
2004年,信息产业部下发了开展“村通工程”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六大运营企业以分片包干的形式完成村通任务。
一座座高山大川,曾经阻断了世代农民对信息的渴求和走出去的梦想,却阻挡不住当代村通工程建设者前进的步伐。面对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条件差、勘测和施工难度大的重重困难,村通工程建设者以大无畏的气概和“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情,用顽强的意志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攻坚战。他们在深山密林,在不毛之地,在人烟稀少的村落,用人抬肩扛的原始方法,用爬冰卧雪的奋斗精神,为依然生活在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人们送去了“信息的彩桥”、“致富的金桥”,在中国通信史上铸起了一座座新的丰碑。
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5年来,通信业累计投资约460亿元,实现了全国99.5%的行政村通电话,为全国1228个20户以上自然村新开通电话,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比例达到92.5%;为1734个行政村新开通互联网,40个乡镇新开通宽带,行政村通互联网和乡镇通宽带的比例分别达到90.9%与95.6%。目前,主管部门又提出了“建设设施、搭建平台、信息服务”的“村通工程”三步走策略,要求年内基本实现已通电地区“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全国通电话行政村和自然村的比例分别达到99.8%与93%以上,实现99%以上乡镇能上网、96%的乡镇通宽带目标,建设和完善三家企业的基础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广大农民提供功能强大、种类丰富、灵活便捷的各类涉农信息服务业务,力争年内在全国1万个乡镇完成信息下乡工作。
新的“村通工程”又一次启动!
欢腾的山村 和谐的未来
村通电话开启了农村一代人致富的梦想,信息高速路将他们与现代世界紧密相连,让信息成为他们追逐梦想的金钥匙。通信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希望。四川孔玉乡距离康定县城84公里。电话开通那天,乡党委书记贾国林在院中拿着小喇叭大声地说:“以前这个乡交通靠走,通信靠吼,解放几十年没听到过电话声音,今天我们终于能够听到北京的声音。当年红军为我们送来了革命的火种,今天政府为我们送来了高科技,送来了奔小康的新希望。”
村通电话在加强农村治安、抢险救灾、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阿坝州的一位公安干警深有感触地说:“移动电话通了以后,我们高原上偷牛盗马的都少多了。”说起村通工程的好处,老百姓说:“从来没有哪项工程能像村通工程这样受到千万群众的拥护,也没有哪项工程能像村通工程那样使大山深处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这是一场向贫困和闭塞宣战的战斗,这是一部改变3000多万人民生活方式的史诗,这是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通信企业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切实行动。村民们从小小的手机里,听到了外面世界的呼唤,听到了一声声思念的呼唤,而对他们的上一辈来说,这一切都是无法想象的奢望。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