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农村信息公路“最后一公里”
——河北探索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机制纪实
记者 王明浩
“俺有啥不懂的,到农技推广区域站走一趟,在电脑上一查,很快就门儿清!”10月8日,记者走进河北辛集市田家庄农技推广区域站,今年已70岁高龄的老农民范江想了解今年小麦播种技术,只见他轻点光标,“农作物栽培技术”随即跃然眼前。过了会儿,区域站打开电视机,“农技电波”又送来条条建议,乐得这位老“泥腿子”眉眼里都是笑,“信息化让俺大开眼界,靠科学种地,不愁钱袋子鼓不起来!”
为打通农村信息公路“最后一公路”,近年来河北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机制,重点实施了科技入户工程、科技进村服务站、“三电一厅”等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目前全省70%以上的县建立了科技进村入户的长效机制,26%的行政村建有科技服务站,培养科技示范户3万个,重点区域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90%以上,结合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10万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1%。
科技入户:村看村,户看户,群众就看示范户
新乐市马头铺镇东庄村的李春平过去是种麦大户,却非产粮大户。2006年,李春平成了科技示范户,技术指导员帮着搞土壤化验,制定测土配肥方案,使他家26亩小麦吃上了“营养套餐”。“以前产量从没有超过800斤,现在亩产在1000斤以上,年纯收入近2万元!”技术人员还把李家的麦田作为样板田,引导农民应用测土配肥技术,全村小麦平均亩产由700多斤增至900多斤,亩均增收节支100多元,乡亲们高兴地说,“‘科技入户工程’把科技送到田间地头,让俺们增收有了希望!”
如何把良种良法直接送到农民手中,如何连接基层农技推广的断层?从2005年起,河北启动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在每个县选择1000个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确立1名首席专家和50名技术指导员,每名技术指导员“包”20个科技示范户,签订责任状,做到在关键环节、关键农时、突发事件及农民需求时,“手把手、面对面”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确保良种良法、物化补贴和信息服务“三入户”,构建了一条“首席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新型推广网络。
2005年,刘英芳当上辛集市马兰村的科技示范户,农艺师刘树凯担任技术指导员。刘树凯定期接受省市县各类技术培训,再把知识传递给示范户。当年秋,刘英芳在刘树凯建议下换种石麦8号,又按指导精量播种、平衡施肥,每亩地节本30元以上,次年每亩单产611公斤,在干旱的条件下还多打100公斤!每每说起技术指导员的好,刘英芳都直翘大拇指。
科技示范户在种好自家庄稼的同时,还主动把学到的技术传授给辐射带动农户。任丘市北汉乡科技示范户刘福余带领村民发展棉花种植5000亩,实行简化整枝新技术,配方施肥,亩均减少投入220元。4年来,河北培养科技示范户5.8万个,今年14个小麦示范县、1.4万个科技示范户小麦平均亩产499.85公斤,比普通农户增产11.03%。在示范户带动下,项目县均实现“亩增百斤、节支百元”的任务目标。
科技入户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技术指导员针对农户个性化需求,开展“一户一策”技术指导和服务,在专家与技术指导员、技术指导员与农民之间实现“零距离”对接,使示范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95%以上。而通过专家培训和实践,农技人员的业务能力也得到提升。刘树凯说,“过去总感觉肚子墨水少,现在常用常学、常学常新,搞起农技推广踏实多了。”
良种、良法、农机、培训“四到户”,使广大农户的生产技能、农业生产资料的技术含量和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项目区示范户普遍节本增效一成以上。而通过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延伸了科技推广链条,使农民成为科技推广的主体,最终形成以户带户、以户带村、以村带乡的科技推广机制。
“村站”建设:补网、接线、聚人
安平县郭西村农民赵国良对村里既能购买农资,又能咨询农业技术的村站“相当信赖”。“这里的农资不但质量有保证,价格也不贵,碰到不懂的农业技术问题,还能让技术员帮忙解决。”也因为这,许多和赵国良同村的人都会来这里。不仅如此,如遇到技术员管不了的问题,还可在这里通过电话向专家咨询,或上网查询。
随着农民对科技需求的日益迫切,建立一支“不走”的农技服务队尤为重要。从2001年起,河北启动建设农业科技进村服务站(简称“村站”)。村站由农产品经销组织、农资经营者或村集体自愿承建,农业部门“以奖代补”,配给电脑、电视、DVD等硬件,村站以农业部门为技术依托,以农资经营为经济支撑,有偿为农户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无偿提供市场信息和农业科技指导。
邯郸县河沙镇苗庄村村口有间40平米的屋子,村喇叭每天7点播报的农资信息都从这里传出。屋里电话、电脑、优质农资、农业书籍一应俱全。苗会生是村里的农技推广员,也是村站站长,一见面就打开了话匣子。“村站是2002年建的,平时我到县里参加培训,然后把学来的知识传授给村民。村站还尝试与大型农资企业‘联姻’,按出厂价格向农民提供农资。”村民们说:“有了村站方便多了,啥时候打药,啥时候施肥,买啥种子,都到这儿来问问。”
目前,河北像苗庄这样的村站有1.3万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26%。其中,1175个村站达到“五个一”硬件标准——一处服务场所、一部电话、一套放像设备、一台电脑、一套专家咨询系统,1000多个村站配发了科技光盘、书籍、大喇叭广播设备,200个村站配置了IT电话,217个村站装备了触摸屏电脑。全省3万名农技人员、农村科技能人和农资经营大户从事村站服务,搭建了农技人员与产业结合的平台。目前,河北村站每年开展技术培训3万多场,播放科技光盘5万多次,培训农民165万人次,组织示范农业科技项目3万多项,培育科技示范户4万个,向农民提供技术信息4万多条。难怪苗庄村村民感慨,“几天听不到喇叭响,我们都不习惯。”
村站建设还不断地融入新元素:景县将216个村站纳入农业技术社区服务体系会员单位,采取连锁经营的运作机制统筹管理村站,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县向村返回利润、村向县反馈信息,统一供货、统一价格、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挂牌服务;涉县为增强已建125个村站的活力,建设村站“组织管理网、人才培养网、信息传播网、物资营销网”,将村站作为基层农资经营网点和加盟店,建立起农用物资的直销渠道,降低了推广服务成本,保证了农资质量……
河北省农业厅科教处副处长魏瑞敏说,通过村站建设,创新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机制和服务载体,把县乡农技人员、农村科技能人、离退休老专家和一些实力强、信誉好的农资经营者吸纳到农技推广队伍中来,为农技推广体系起到了“补网、接线、聚人”的作用,实现了公益性农技推广与有偿性经营服务的协调发展,加快了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速度,促进了农业信息向基层的传播。
“三电一厅”:把“科技快餐”送到农民炕头上
在农村推进信息化存在多种困难,首要的是农村资金少,如何将信息传播下去?其次是农民的接受力,高科技不一定适用。还有就是信息如何与农民互动,让农民用的起信息化,实现增产增收。为了把农民需要的信息及时送到农民手里,并让农民知道怎样利用,河北尝试了很多探索,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三电一厅”——将电视、电话、电脑和科技服务大厅进行“捆绑”,向农民提供农业科技、生产、市场等信息的全方位服务模式。
自1996年起,河北省农业厅、省广电局联合实施“农技电波入户”计划,利用声像传媒进行科技培训和推广:县级农业部门建立科教制片中心,根据农时制作农业节目,县电视台设固定性栏目连续播放。目前,全省已投资3000多万元用于演播室、声像制作设备和配套设施建设,113个县农业局具备了独立制作农业科技电视节目的能力,其中80多个县实现每周2-4次定时在县电视台《农技电波》栏目播出,每年制作播放节目4500多期(次)。
同时,农业部门利用电脑建成连接所有县市的农业网络,利用电话构建热线电话服务系统,更方便农民咨询农业信息。2004年3月,藁城市又投资建成集多功能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农业科技服务大厅,包括专家咨询服务区、农技触摸屏查询服务区、名优特色农产品展示区、即时信息发布区、农技科教片放映区、农业科技书刊阅览区、农业信息网上查询和发布区,可以向农民提供“一站式”服务。10月8日,记者来到这里,前来咨询的农民络绎不绝。市农业信息中心主任高吉魁说,农民多是来了解种植、养殖方面的技术信息。对值班专家没法解决的问题,这里还有书籍、光盘可供查询,也可通过农业“快易通”及专家服务系统查询,这不但使农民可以“听技术”,还能转入农业专家坐席,让农民与专家直接对话。藁城还配备“快易通”服务车,携带速测设备和小包装农资,现场解决农民急需的技术问题。马邱村果农赵利永、任明俊就通过“快易通”上网发布信息,与50多家果品商户建立业务联系,他们的果品由卖不动发展到卖得俏,其他果农羡慕不已。
“三电一厅”是对农业科技推广方式的重大变革,农业部门告别了“两条腿,一张嘴,一把尺子,一根粉笔”层层办班、逐级培训的传统农技推广方法,及时把农业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和市场信息传播到千家万户,大大加快了新技术推广步伐。新集市农牧局副局长赵英暮说。该市农业部门利用自己的网站,根据农产品上市季节,并通过《中国农业信息网》、《河北农业信息网》等网站,在线发布农产品信息,吸引客商进行交易。今年第二季度,正是黄瓜、番茄上市的季节,新集市农业局利用互联网、电话、传真与各大市场加强联系,将部分市场每天的农产品价格行情制作成节目播放,大大方便菜农了解市场行情。
魏瑞敏在接受记者采访表示,“三电一厅”缓解了农村分散经营体制与现有推广体系不健全、人员不足的矛盾,而且打破时空限制,一步到位,快速实现跨越式推广,切实为农民解决产前、产中、产后各种困难,从而形成多种功能聚一厅、多方位服务存一站新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模式,将信息服务网络“一竿子”直接延伸到农户。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