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金农工程 -> 农事信息
内蒙古打通三农三牧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
时间:2009-10-29 14:37:30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新生


  本报记者 段国栋

  昨日上午,全区“千乡万村”助农惠农信息服务工程在新城宾馆启动。这标志着我区信息化助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进入攻坚阶段。内蒙古三农三牧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将被打通。草原深处,田间地头,一个叫做“农信通”的信息服务平台将带农牧民朋友们踏上小康致富之路。

  传统产业亟待升级

  长期以来,我区农村牧区信息发展不对称,农牧业信息化滞后,传统农牧业发展方式亟待升级。

  内蒙古农牧业厅厅长陶克在昨日的启动仪式上说,通过信息技术装备现代农牧业,通过信息服务培育新型农牧民,通过信息化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手段和迫切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要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不论发展现代农牧业还是建设新农村,农业信息化是关键,信息化既能打造现代农业装备,也能打造现代农业科技,既能改造传统农业产业体系,也能改变传统农业经营方式,既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又能提高广大农牧民的素质,可以说没有农牧业信息化,就没有农牧业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信息化,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加速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高度重视,近年来中央连续六个一号文件都要求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郭启俊在今年的全区农村牧区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农牧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搞好农牧业信息发布,积极发展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等模式,为农牧民和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农牧业综合信息服务。中国移动内蒙古公司围绕服务“三农”发挥自身优势,在推进农村牧区信息化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2008年3月,内蒙古农牧业厅与中国移动内蒙古公司合作,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农信通”手机短信服务,通过手机短信及时准确地将各类致富信息、支农惠农政策传递到千家万户,提高农牧业信息的入户率和覆盖面。目前,我区农信通手机短信用户已达60万户,但还不能满足现代农牧业发展需要。信息化建设亟待“提速”。

  自治区气象局局长乌兰指出,气候因素对农牧业生产带来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防灾减灾任务艰巨,信息的采集工作迫在眉睫,气象对现代农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据气象部门不完全统计,仅去年全区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1亿元,受灾人口322万,因灾死亡58人。教训惨痛。

  然而,气象信息如何实现高效传播,信息化建设成为关键一环。信息预警系统只有依托网络才能发挥作用,中国移动无疑应承担起这一重任。

  “千乡万村”工程解难题

  为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解决农牧业信息、气象防灾减灾信息到村入户问题,4月2日,自治区农牧业厅、自治区气象局、中国移动内蒙古公司共同启动了“千乡万村”工程。

  此次“千乡万村”工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村通工程,在原有“村村通电话”工程的基础上,实现农村信息机入村,加快信息服务站建设,推进“村村上网”工程,建设乡镇电子政务平台和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二是构建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预警体系,重点地区部署和建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公众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卫星广播DAB发布系统、乡镇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服务系统等,开展气象信息服务,进行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因暴雨、雷电、大风、冰雹、霜冻、干旱、沙尘暴、暴风雪等气象灾害给农牧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三是打造“农信通”三农信息服务体系。通过面向农牧民提供“农信通”短信服务、面向专业户大户提供“农信通”彩信服务、面向基层农技人员与农牧民开通“农信通”三农指导服务系统,有效地解决面向农牧民的信息传递与指导服务问题。

  中国移动内蒙古公司总经理苗俭中表示,“千乡万村”工程是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扩大农牧区内需、确保农牧民增收的重大举措,标志着内蒙古的“信息服务三农三牧”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实施“千乡万村”工程,整合政府、行业、部门与运营商的资源,充分发挥移动通信技术优势,有效解决“三农三牧”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揭秘“千乡万村”工程

  在“千乡万村”工程实施中,中国移动内蒙古公司提供了过硬的“信息技术”支撑服务。其中,农村信息机将入村,实现“一个行政村一台信息机”。

  据了解,农村信息机是一部可以连接扩音器、高音喇叭的移动通信终端设备,通过事先预设号码的手机或系统,可以拨通或发短信给该设备,电话中的声音或短信内容就可以在高音喇叭中广播出来,每台高音喇叭可以覆盖方圆几公里范围。农村信息机凭借使用方便、成本低廉、技术成熟、便于大规模推广的特点,为基层政府部门及村委会的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发布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长期以来,农村牧区互联网建设工作是我区农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投资等原因,逐渐成为农牧区信息化建设的“软肋”,直接制约了我区农村牧区的经济发展。为加快农村牧区互联网建设,中国移动内蒙古公司将推进“村村上网”工程,通过有线接入与TD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切实解决农村牧区上网问题。

  构建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预警体系成为“千乡万村”工程的重要内容。今年我区将在重点地区部署和建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公众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卫星广播DAB发布系统,建设乡镇气象预警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气象服务网络系统与手机报信息服务系统。

  在我区广泛开展“农信通”手机信息服务,能及时准确地将各类致富信息、助农惠农政策传递到千家万户,提高农牧业信息的入户率和覆盖面,是解决我区农村牧区信息化建设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也是发展现代农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有效形式。

  今后,“农信通”将推出以下三项服务。

  面向农牧民提供“农信通”服务,针对我区各旗县农牧业主导产业的特点,结合各地农时季节,为农牧民提供“农信通”短信服务。这种信息服务方式成本低廉,利于规模推广;面向专业户、大户,提供“农信通”彩信服务。面向农村牧区从事农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销售等企业人员、专业合作组织、大户、“能人”等农村牧区活跃群体,提供有关生产、销售、贸易、行业发展方面的大信息容量的“农信通”彩信服务,实现信息“颗粒”到旗县。通过为这些人员提供专项服务,可以使其更好地发展,并带动当地农牧民致富;面向基层农技人员与农牧民,建立“农信通”三农指导服务系统。该系统提供热线、短信息等各种服务方式,具有简便、快捷、及时、高效、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等特点,从而为农牧民与基层农牧技术推广人员、农牧民与政府主管部门间的信息沟通提供了一条有效渠道。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