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洋 王宇
高世上是顺义区北务镇仓上村的第一位大学生村官。2006年7月,从北京石油大学来到村里后,她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告别了信息社会。
“在学校时,宿舍里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屋里就有网线。要是离了网,生活根本没法想象。”小小的仓上村呢?“住的地方看不到有线电视,工作上几乎没人用网络。上面要做调查,我得先跑镇里领表,填完了再送回去,来回半天没了。工作信息写完了,没人顺路去镇机关,等了好几天,攒了好几篇,新闻都变旧闻了才送上去。”
半年后,高世上的生活变了。
北务镇镇域内电子办公平台建立起来,高世上通过平台下载、上传所有工作文件,获知各类重要通知,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以前要骑车去镇里送工作报表,现在,鼠标轻轻一点就完成了。“信息畅通了,效率才高了。”高世上赞不绝口,节省下来的时间,都被用来给村民做电脑培训,成绩斐然。
让高世上回到信息社会的,是顺义区一项叫做“多网合一”的农村文化信息资源整合工程。简单点儿说,就是在铺设光纤时,在一根光缆内集成了多个缆芯儿,将电子政务、有线广播、有线电视、远程教育等线路一同铺进村,低成本、高效率地完成了文化信息资源的整合。
这个想法源自于2004年一位来自东沿头村的区人大代表的建议。建议说,农村大部分地区看不到有线电视,希望能予以解决。建议很快引起重视,区委有关部门详细调查发现,当时顺义农村地区有线电视入户率还不足10%。“农村地域面积大,要布网投入太大,很难收回成本。”歌华有线公司有自己的苦衷。也就是在这一年,国家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区委区政府决定,与歌华共同投资,一定要让农民看上有线电视。
在有线电视网络的铺设过程中,顺义区有关部门又感到,服务农民的文化信息生活要立足长远、立足实际,光有电视还不行,还要让他们方便地获知家乡的大事小情,于是就想到了安装有线广播,再后来,电子政务、远程教育等内容纷纷想要借助这个机会一起普及开来。区委区政府干脆制定了一个3年财政计划,要把这个工程踏踏实实做下去。
2005年,顺义区选择经济欠发达的北务镇做试点,在歌华有线顺义分公司铺设的光缆中配备了4根缆芯,分别满足不同信息需求。就像修了一条高速公路,各类信息占用各个车道,一起送到农民家门口。
“如果为这些功能分别铺设网络,那就太费劲儿了。”歌华有线顺义分公司负责人说,且不说施工、材料成本增加,还会遇到第一次铺时村里还是土路,第二次去时道路已经硬化了,那铺设难度就增大了。“多网合一”的好处还体现在维护上。其实,丰富农村文化信息生活的工作一直在进行,但多部门分别投入、分别建设,结果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往往有人建却没人管理和维修。如此集中后,由歌华原本就有的维修队伍养护,一举多得。
去年,顺义区“多网合一”农村文化信息资源整合工程已基本完成,除天竺镇即将全面拆迁外,18个镇的390个村全部实现了“多网合一”。市区镇三级财政为此投入资金1.21亿元,歌华有线顺义分公司投入1.05亿元,总计节约资金近4亿元。
现在,“多网合一”不仅实现了最初设计的有线电视、有线广播、电子政务、远程教育等功能,还把基层图书室、党员活动室、金财网、计生工作系统等服务都捆绑起来。电子政务系统现在已经有区、镇两级平台。北务镇各村都利用电子政务平台办公后,每年比从前减少用纸33%。南法信镇的有线广播,在镇里的各个角落都能听到。自办节目《就业导航》随时提供招聘信息,《走进直播间》栏目把各村书记和科室负责人请到广播站来,答疑解惑。广播还能做到定向播放,有特殊需求时,让甲村的喇叭响,乙村的人绝对听不见。
文化资源的整合还带动了基层图书室建设。从前,学校、村委会、文委、妇联、出版局等都设立了各种书屋,书籍各归各口管理,书籍更新慢。“多网合一”实现了图书馆系统电子管理后,各单位的书都由区图书馆统一编码,统一配送,书籍在全区流动起来。一位在区团委工作了20多年的干部说,这么多年,散在各处的文化资源终于能高效利用了。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