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金农工程 -> 农事信息
手机在农村信息化过程中的角色探讨
时间:2009-12-25 09:51:55来源:作者:阿卡

 李艳艳   

  农村的信息化程度将决定整个中国的信息化进程,但是现在广大农村却依然处于信息不畅通、信息滞后、信息错位的状态,由此也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由于经济状况、消费水平、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以及传统媒介在农村的信息传播中有着自身不能克服的缺陷,如反馈性差、服务个性化不强等,农民不是很依赖传统媒介。他们需要一种简单、明了、实用、最好是能“一对一”的信息传播工具。而手机的一些特征,弥补了传统媒介的一些欠缺,正符合农民对传播工具的要求,所以对于农民来说手机无疑是一种很好的传播工具。本文试就手机在农村信息化过程中的优势、作用及前景作一探讨。

  一、传统传播工具在农村信息化传递中的现状

  农村信息化设施在逐步加强。随着“九五”、“十五”期间的建设,农村的信息基础设施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完善。但是,即就如此,传统的大众传播工具如电视、广播、报纸在农村中传递信息的作用却很有限。

  农村中电视的主要功能是“消遣娱乐、打发时间”,农村受众观看的电视节目内容以电视剧居多。有调查显示,河南某农村全村250多户,电视的拥有量达到99%,但是接入有线的却只有20%,频道只央视一套、六套,再就是几个省的卫视和地方频道。由于受众的心理需求等原因,这个村的农民每天通过电视平均获取新闻的时间不足半小时。

  广播的现实情况亦令人不容乐观。除技术因素的影响外,广播内容也是针对城市居民居多。再加上广播在视觉、图画上的空白,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来说,他们更愿意看电视,据调查显示:农村中“几乎每天听”和“每周有几次听”广播的受众均仅为5.6%,在农村受众接触媒体频率中,排在了电视、书籍、报纸、杂志之后的第五位。①

  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再加上报刊发行的原因,我国目前农村读报率只有10.4%,每天平均9.5分钟也就不足为奇了。和八九千万农民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相比,农村中读不到报纸、没有看过报纸者为数更多。也有调查显示,农村有的地区读报活动,已经排在了看电视、串门聊天、走亲访友、体育锻炼、读书等活动之后。②业余活动不诉求于报纸,除经济、文化等因素外,无报可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对农村而言,网络媒体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据一项调查显示,普通的农村受众对网络媒体的接触几乎是一片空白。目前在农产品的销售、农业技术的学习、信息的获取等方面,古老的人际传播作用仍占很大比重。

  二、手机在农村信息化传播中的优势和不足

  传统媒体报纸、电视、广播在传播信息过程中有很多缺陷,比如互动性差,而网络媒体虽然能弥补传统媒体的缺陷,但由于其价格及基础设施的不健全,它在农村的作用目前也很有限。

  手机作为新时代高科技的产物,是在电信网与计算机网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最新移动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的结晶,有人称之为“第五媒体”,在农村信息传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是买一部手机比较符合农民的消费观念。手机的持久耐用性以及价格的频频下降符合农民的消费观念,所以他们还是很情愿买一部手机。现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不少“手机村”。

  二是对于农民来说手机是一种简单、方便、不用怎么花费脑筋的传播工具。传播学者施拉姆提出:人们选择不同的传播途径,是根据传播媒介及传播的讯息等因素进行的。人们选择最能充分满足其需要的途径,而在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他们则选择最容易满足其需要的途径。③从农民需求的角度讲,他们需要的是简单、明了、实用、针对性强的信息及信息发布方式,而手机的特征正好也符合了农民的需求心理。

  三是手机的移动性、传播范围广,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手机的这个特点刚好弥补了农民大多劳动分布的比较广、散的特点,只需要不到一秒,千百万农民的信息需求就能得到满足。

  四是手机媒体在交互性方面也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传统媒体的主要缺点之一就是信息反馈差而且是事后的,往往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而现在随着手机技术的发展,手机具备了短信、彩信功能等,农民也可以在需要时,主动地咨询、发布信息,而这正是手机媒体在农村信息传播中最大的优势。

  五是手机传播的个性化,针对性强。手机现在就是个人消费品,手机特征更符合信息服务个性化、针对性的发展趋势。手机媒体所拥有的技术平台足以保证其在农村中“一对一”的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例如农民可以通过手机订阅新闻,即时了解到国内、本地的新闻。

  依靠手机为农民传递信息,虽然是利大于弊,但是其中出现的问题也是不能回避的:农民在利用手机获取信息时由于其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慢,手机的优点不会很快显露出来;现在农民的信息意识还不很强,辨别信息的可用性能力也不强,手机信息的大批量传播会让农民有应接不暇之感,甚至会错误使用;目前对农民来说手机功能单一,仅限于通话功能;从技术上来看,手机的信息存储量有限、终端屏幕小、传输速度不够等问题都是手机媒体面临的瓶颈④;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如出现的线路质量、话音质量和障碍维修、计费准确性和资费透明度等等,也需解决和规范。

  这些问题将会削弱农民接受信息的真实度,同时也会打击农民接受信息的积极性。但是应该有信心,手机在发展过程中将会克服这些问题,将其优势发挥到最大程度。

三、手机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前景分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在不断增加,购买力也在不断提高,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新兴产品的接受度也在增强。随着手机在农村地区的普及,以及政府和社会在这方面的重视,农民利用手机传播接收信息的门槛越来越低,手机媒体的作用在农村也日益的凸显出来。

  我们之所以有动力、有信心去憧憬手机媒体在农村信息传播的前景,是因为:

  当前农村手机高速普及,手机的各种功能,如上网、音频、图像、文字等不断的完善以及国内手机市场依然呈增长势头,多媒体手机正呈平价化的走势。这些都为农民拥有手机创造了条件,为手机在农村的信息传播奠定了物质基础。

  国家信息化的建设中,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农村的信息化,而且政府及通信公司也慢慢地意识到手机在农村信息流通的作用,将会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

  经济发展对手机在农村中流通至关重要,我国西部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更不用说较发达的中东部农村了,农民的购买能力在不断增强。农民利用手机传递信息的门槛会越来越低。

  与电视、门户网站相比,手机媒体更容易控制。因为国内所有的手机用户只分为移动、联通再加上小灵通,就这么几家运营商,这是极为容易控制和集中传播信息与资讯的媒体。⑤只要在政府的支持和干预下,手机在农村的信息传播作用将比传统媒体更强大。

  四、手机在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具体操作

  将手机运用到农村信息化过程中的前景是美好的,但这不是某一个部门可以承担的,不管是软件还是硬件措施都涉及多个部门。农村信息化建设应由“政府牵头、各界配合、市场运作、电信实施”。由政府牵头、电信实施搭建农村现代化的信息平台,在目前来说是最符合我国经济现状的选择 ⑥。

  在农村信息化进程中政府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从政策、资金、技术、管理等各方面政府都要加大扶持力度。

  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可以推出一些优惠政策。例如,由政府出面向较为贫困的农村推出一些低价手机,使这种新的传播工具在农村普及起来,同时加大农村通信费用的补贴,使农民可在没有经济顾虑的情况下使用手机。

  政府应该加强农村通讯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农村地区尽快地实现电视、电话、电脑网络的落实。近年来实施的“村村通工程”已经使全国95%的行政村通上了电话,为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还应该加强农村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不断强化、更新农村信息网络的建设,使手机与网络互相配合,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农村地区投资建立多个营业厅,设立乡村代办点,激活农村这片土地的通信消费。

  强化农民的信息观念。基层乡镇政府应该在这方面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认识到信息的价值。现在农民的文化水平还不高,对于一些复杂技术的学习很感头疼,各级政府要相互配合定期在农村开设一些培训班,简单、直接、明了、通俗地给农民讲解一些实用技术的操作。如教农民发短信、咨询、预定新闻等,真正使农民感受到手机的优越,从而信任、依靠手机。

  组织一批专门的农业信息采集队伍。传统媒介在农村作用微弱,主要原因是缺乏对农村、农民情况及时、动态的了解。手机媒介在农村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要构建“一对一”的模式,需要建立信息采集点,组织农村信息采集队伍。各地要使政府与当地的涉农机构、农业专家联合起来,实现实时动态地对各地区、各自然村、典型农户的农业信息的收集与整理;也要与当地的农业信息发布机构紧密联系,以便于及时、有针对性为广大农民免费提供养殖、种植、市场、农业科技、劳务输出等各方面的信息。农民也可以主动地咨询,获取需要的信息。

  除了政府的作用外,还需要社会各界通力合作:

  一是通讯公司应针对农村开通一些手机服务。如短信、12580、10086之类的免费电话等,使农民通过声音、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方面获取信息。

  二是通讯公司与一些涉农机构联合。气象预报、科技种田、果树栽培,家禽驯养、外出务工等信息与农民是息息相关的。这就需要通讯公司与其他机构联合起来,加大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力度。如通讯公司与当地的农业厅、畜牧厅、气象局、农业科研机构等涉农机构合作。专家坐镇把关,专门向农民发布相关的农业信息,以回答农民的询问,共同打造农村信息网生产链,建立综合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帮助广大农民依靠农业信息致富发展。

  三是与传统媒介的联合。农民需要的不仅是致富信息,他们也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手机可以和一些传统的媒体结合起来。如与报纸、电视台、网站联合,将传统媒体每天的新闻整合、梳理,免费发给农民;还可以让农民通过手机上网去查找、咨询、娱乐。现在短信网址的出现和应用对于信息匮乏的农村来说,其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的特点更是极大地方便了农民朋友点播或订制农业信息,查询供求、价格、技术类信息。越来越多的农村“拇指族”正在体验移动信息化带来的新冲击。⑦

  综上所述,手机的高普及率、移动性、便携性、互动性、服务的针对性,这些优点正是农村、农民对传播工具的诉求。这就使其较之传统媒体在农村信息传播中拥有更为广阔的空间。随着手机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它的功能将越来越全面,它不仅能像传统媒介一样传输文字、声音、图片,而且拥有了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功能。这些功能为手机向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奠定了基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手机将会是农村信息传播的主力工具,其前景是十分辉煌的。

  注释

  ①赖浩锋:《农村传媒生态失衡研究》[J],《当代传播》,2005(1)

  ②姚君喜:《西部贫困地区电视文化发展调查——以甘肃为研究个案》[J],《新闻界》,2005 (1)

  ③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

  ④王娟:《未来获取信息的最便利终端—手机媒体前景展望》 [OL],人民网,2006

  ⑤刘华:《手机媒介的现实问题与前景展望》[OL],新华网,2004-06

  ⑥高步文:《新农村建设应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N],《山西农民报》,2005

  ⑦推农村迎来移动信息化 滚滚财富“按”出来

  [OL].http://www.enet.com.cn/article/2006/0411/A20060411521678.shtml

  (作者单位:郑州经贸职业学院)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