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种地自己出去跑市场,现在只要轻轻点几下鼠标,就能了解价格和销售信息,大伙种的蔬菜也不愁销路了”。汶上县苑庄镇大秦村的菜农们,谈及农村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好处,如数家珍。
为给农民送去致富的“金钥匙”,汶上把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战略举措,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投入,完善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培养农村信息化人才。汶上农村信息化网络建设,解决了农业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小小鼠标的牵引下,使大量的农民走向了大市场,跨上了增收致富的信息高速公路。
整资源加大投入
汶上县以加大“村村通”工程、乡镇信息服务站、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抓手,搭建农村信息化传递服务平台。
围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建设,汶上从县、乡财政列资,为每个站点提供2000元的经费保障,共建成终端接收站点576个,其中,村级站点561个,乡镇站点14个,教学基地1个,培训基地1个,行政村站点覆盖率达到100%。
这个县在14处乡镇全部建立起了农业信息服务站,配备了计算机网络专业和农业信息化技术人员,493个行政村村村明确了一名信息员,全县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业信息传递服务网络。这个县还开通了“中国中小企业山东汶上网”,与14处乡镇网站、20家企业网站实现链接,通过乡镇网站建设带动村级网站建设,完成乡镇政府和企业建站113户,实现了宽带村村通。
汶上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传播农村信息速度快、覆盖面广的优势,在城乡共发展有线杆路400余公里,实现了493个行政村“村村通”有线电视,发展城乡有线用户8万余户。同时,汶上县投资100余万元,建设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汶上分中心,组建了康驿等4个乡镇的基层信息站点和10个村级服务站点。这个县实施了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截止目前,全县完成农家书屋建设295家,占行政村数的60%。该县实施了农村电影“2131”工程,每村每月放映一部优秀科教片和娱乐片,普及率达100%。
抓培训建设队伍
任庆峰、景成祥是乡镇机关干部,近年来取得了国家农村信息化操作员考核认证书,他们每天都在网上收集信息,对生产信息、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等进行分析。现在每个乡镇都有这样的专职农村信息员,给农民及时提供有效的涉农信息服务。汶上县从加强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入手,加快推进“农民上网”工程,县里组织了县乡村信息服务队伍600余人,组织他们在线培训、在线学习、在线答疑,进行阶段任务培训和认证考试。服务站接通了中国农友网、中国农业信息网、山东农业信息网等涉农网站,对网上收集的信息加工处理后,变成通俗易懂的“土教材”,通过村信息员传递给农民,并将农民需要发布的信息上传到农业信息网。迅捷高效的信息传递,为推动农村发展进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重效果 用好信息
“鼠标一点,门路顿开”,玩于掌中的小鼠标给汶上农民带来了广阔市场。
汶上县乡两级服务站在信息发布、结构调整、技术推广、招商引资、接洽定单、产品购销等方面,让农民走上了增收增效的信息高速公路。每年向农民和各类涉农人群无偿传递市场、科技、政务等信息32000多条,通过各种涉农网站发布供求信息12000条,在网上发布和查阅信息的达50万人次。服务站还通过中国农友网、中国农业信息网、山东农业信息网等涉农网站,宣传了汶上三膜西瓜、脱毒土豆、圆葱、拱棚盖韭、鲁西黄牛、白石石材、反季节精细蔬菜、强筋小麦等特色产品和特色农业。去年以来,利用信息网络推广农业新技术200余项,引进推广新品种40余项,涌现出党员科技户、致富带头户6000余户,全县5000多名农村党员新上了种、养、加工项目,带动10000余户农民新上致富项目。
针对农民生产中经常遇到的技术瓶颈,这个县引导农民通过上网查阅、下载推广,实现“鼠标种养”,各种新品种、新技术被推广到广大农民手中,县乡两级服务站和各级远程教育站结合本地实际,每年推广种养加标准化技术1000余项,发放科技明白纸30000多份,通过科技下乡、信息小黑板、广播电视等方式,实现了技术推广与农民的 “零距离”对接,如牛蒡、小尾寒羊、蔬菜保鲜等种养实用技术均已被农民成功地应用到实践中。苑庄镇通过农业信息服务站推广的新品种有50多种,并已获国家多个无公害农产品证书。
“小鼠标,大市场”。汶上县发挥农村信息化网络作用,通过供求信息的发布,实现了网络招商,帮助农民实现网上订单、网上购销,找产品、找销路,部分龙头企业和种植户实现 “网上直销”,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汶上镇通过农资、农副产品加工、运销、宫灯网上直销,增加经济效益4000多万元;寅寺镇的杨树苗、三膜西瓜、防寒手套实现网上订单外销,白石乡的石材、核桃等实现了网上直销。苑庄镇还通过网上招商,引进涉农企业12家,其中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5家。通过涉农公司的拉动,形成了基地+信息+公司+农户的运行模式,提高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农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了信息社会带来的实惠。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