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的农民企业家老孙乐开了花。去年8月份,辽宁大学的几个大学生来到苏家屯,他们走乡串村,四处调研,针对沈阳市苏家屯地区传统的粮食市场现状,他们运用所学的现代营销及网络知识,正试图为当地农民搭建农产品信息交流平台。
苏家屯的一位村干部表示:“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农村太需要将自己的好东西宣传出去了。”
苏家屯地处辽东丘陵,土地肥沃,降水充足,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并且位于辽河、浑河的过渡带上,水资源十分丰富,被人们称作“关东第一屯”。虽然这里有着优质稻米之乡的美誉,无论是稻米的产量还是质量都是一等的,但苦于这里信息闭塞,农民不懂得现代的市场观念和销售理念,现代的宣传方式和宣传渠道缺乏,造成这里的稻米仅仅能出售到周围几个地区,卖不到优质大米应有的价格。
辽宁大学的几位同学都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给这里的农民大叔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他们确定了“沈水秋实稻花香――――沈阳市苏家屯地区优质稻米信息化推广”项目方案。首先,他们通过百度空间,对该地区风貌和特色稻米产品进行全面介绍。同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全面建立苏家屯大米销售网店的电子商务贸易。这个团队的负责人张博表示:“我们计划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专业农产品供求平台,同时通过网络电子商务和农信通手机短信平台结合,建立一个立体的相互交流,反馈信息的信息化系统,促进该地区优质稻米信息化推广,实现粮食销售的品牌化,以及销售渠道的创新化。”
2009年当地“彪哥”米业生产基地完成525户4000亩优质食味米水稻订单生产,辐射万亩生产田,同时建立500亩有机“食味”米生产基地,建成了产加销的产业化链条。该项目实施后,当地20万亩水稻生产田得到开发利用,按每亩纯增收200元至280元算,总体项目预计可实现纯增经济效益4000万至5600万元,对于当地农民来说,可谓一个新的“丰收年”。“信息产业化给我们专业合作社带来了可观的效益,使我们彪哥米业品牌知名度大大提高,现在一个月就能卖几十吨,全国各地都有客户了,销售量翻了好几番呢。”正在外地出差的老孙在电话里兴奋地说。
发展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助推作用举足轻重。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从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的高度提出推进农村信息化、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对于渴盼致富的农民来说,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门路。”张博说。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