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重庆市涪陵区百胜镇回龙村,一片整齐的种植草莓的塑料大棚便会映入眼帘,这片大棚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特别的是它是由该村的村支书助理、大学生村官刘高雄承包的。更为特别之处在于,刘高雄这位种植草莓的门外汉,硬是通过“农信通”这一工具,找到了种植草莓的窍门,并为村民提供了30个不定期的就业岗位,2009年,他为35位村民平均每人发放了800元的工资。
2008年,刘高雄带着一份“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回报农村”的朴实想法,来到了重庆市涪陵区百胜镇,做起了一名默默无闻的大学生村官,与他同时到来的还有镇信息维护员董仁和该镇齐曲村村支书助理李维波。
改变生产生活方式
刘高雄回忆说,刚到农村,发现现实条件的艰苦远远超过了他的想象。他所在的回龙村离百胜镇有40公里,每次镇里通知开会,来回路上就得颠簸4个小时。而纸质文件寄到村里再分发到相关人员手里更是费时费力。
2009年4月,农村信息化建设逐渐在涪陵乡镇铺开,政务易、百事易等信息化产品开始在镇里应用。刘高雄兴奋地说:“现在镇里有什么通知,只要通过‘政务易’软件,就能发送到村里的信息机上,我再通过信息机转发到相关人员的手机上,整个过程不会超过5分钟,省去了不少奔波之苦,而且效果也大大提升。”
农村信息化建设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信息的力量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涪陵因盛产榨菜而闻名,当地有很多从事榨菜半成品加工的农户,不久前,涪陵的好几个乡村都在整治农村公路,车辆暂时无法通行,村官董仁这个时候于网上发现榨菜半成品的价格有下跌的趋势,从最初的每吨1005元小幅度走低,他及时将这一状况通过“政务易”通知了各个乡镇,乡镇加快了整治公路的速度,农民也通过别的方式将榨菜外运,最终在较高的价位全部出手。而在这之后,榨菜的价格曾一路走低至每吨850元。如果不是董仁及时提供的有价值的信息,农户将蒙受不小的损失。
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李维波向记者介绍说,农村信息化不仅在经济层面作用巨大,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以往在进行村委会主任直选的时候,很多农民出于怕被报复的心理,违心地投了票,使得直选这一民主模式形同虚设。但是自使用了“政务易”之后,镇里往往会通过其中的“民意调查”这一功能对候选人进行一次匿名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会取消人气低的候选人的竞选资格,这就避免了一些农民因为害怕报复而不得不投他们票的现象,农村的基层民主情况因此得到了改善。
李维波说:“我相信随着农村信息化的进一步普及,以及因此带来的农民思想意识的提高,手机终将成为农民行使民主权利的载体,通过手机选举村委会主任的一天不会太远了。”
填补农村教育“鸿沟”
董仁给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次,他在镇政府复印资料,一位农村中年妇女也在那里复印东西,他一看,复印的是一本中学生的习题册,就问这位大姐:“大姐,您复印这本书都要近40块钱了,还不如直接去买一本呢。”这位大姐回答:“就是买不到啊,为了孩子的学习,花这40块钱也值得。”这位大姐顺便又问了一句:“对了,你们搞的那个‘农信通’能不能发一点教育方面的信息给我们?我们农村的孩子没有城里孩子那么好的条件,搞不到那么多学习资料。”
董仁想,既然农村信息化工具可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信息瓶颈,那么可不可以将之应用到农村的教育之中呢,用丰富的信息供给弥补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教育鸿沟”。
董仁目前正在做着这方面的调研,他将向镇里提交一份调研报告,希望将“信息助教”的理想尽快实现。可以说,董仁的想法正好预示了农村信息化的一个全新方向,如果能够通过信息化工作改善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那么将会是农村信息化建设最能体现长期价值的所在。
信息创造价值
刘高雄介绍说,目前在农村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对信息有着急迫的需求,总会隔三岔五主动要求村委会提供相关信息。而对于那些信息意识薄弱的村民,特别是年龄偏大的村民,他们则挨家挨户上门宣传,教会这些村民如何通过手机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通过我们在村民中的走访,我们得知了他们的所思所想,于是,我们每天就根据从农民那里获得的反馈,全力为他们搜索和编辑有针对性的信息。”刘高雄说。2009年春节期间,大量在外务工的村民返乡,在与他们交谈后,刘高雄发现,其实大部分村民都不愿意远赴他乡务工,如果能在本地就业,哪怕工资低一点他们也愿意。根据这个情况,刘高雄通过1258266就业热线,帮助30位返乡农民工实现了本地就业,这也为刘高雄在村里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刘高雄用一句略带诗意的话说出了他对农村信息化的体会,他说:“信息就像一粒白糖,让农村这杯白水有了一丝甜味。”我们也相信,在这样一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村官的带领下,在农村信息化的助推下,农民的日子会越过越甜。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