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上网
网络生意占一半
网上下载、网络结算、电子商务……5月4日,当南马镇的邵宏灯谈起他的电器销售管理经验时,一个个专业的词汇,随口就从这位年已58岁的农民口中说出。
邵宏灯告诉记者,对他而言如果没有网络,就像是没有了眼睛一样,是网络给他带来了事业的大发展。
十余年前,邵宏灯在南马经营家电。2000年,快50岁的邵宏灯想做大事业,发觉传统的管理已无法满足,他下狠心要学电脑。邵宏灯认为,企业要电脑化管理,如果只是员工懂电脑,自己作为老板却不懂,那样就是外行管内行,企业会失去生命力。
回忆起学习打字的那一个月,邵宏灯说那是“快乐的烦恼”,有时候睡下了还在想那个字为什么打不出,半夜想到了又会起床打开电脑试着打字。经过一番苦练,邵红灯的电脑操作水平不在年轻人之下。
2001年,邵宏灯便拉了宽带。自从有了宽带,邵宏灯每天至少要上网两个小时。网络不仅为他收集信息、拓宽思路带来了方便,而且也成了取得客户信任的一个好工具。邵宏灯说,每当一个新产品引进时,他就会在商场里通过电脑上网找出相关宣传资料,以便消费者全面了解新产品。“汇款、签合同、政策兑现等,如今都通过上网完成,幸好我们早就用上了网络,抢了先机。”说起网络给自己事业的帮助时,邵宏灯这样告诉记者。
现在,邵宏灯已经建起了网上商场,邵宏灯说,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网络带来的生意占了一半左右。
网络视频
再远也能天天“见”
每天晚上7点到9点,只要有空,六石街道吴良村的吴秋霞与远在东莞的丈夫都会通过电脑视频聊天。
吴秋霞的丈夫在东莞工作,每年春节才回家。以前,家里没有装宽带时,夫妻俩只能偶尔通过长途电话联系。2005年,家里买了笔记本电脑,让老公带着出门用。后来村里免费培训电脑,吴秋霞也学会了打字和基本的电脑应用,从此吴秋霞就经常借用邻居家的电脑与丈夫在网上“相聚”。
今年1月份,丈夫把笔记本电脑留在了家里,并安装了宽带,虽然远隔千里,吴秋霞却能天天“见”到丈夫了。每到周末,两个孩子也可以在爸爸面前撒撒娇。吴秋霞说,虽然两地分居,但感觉丈夫就在身边一样,每天晚上丈夫会和他说说那边的事情,她也会和丈夫说说家里的情况。特别是两个孩子每周都能见到父亲,加强了孩子和父亲的感情交流,要是以往那样等丈夫过年才回家,孩子和父亲的关系会生疏许多。
同样在吴良村,4月27日,刚刚到南非工作的吴永彬通过QQ向家人报了平安。吴永彬的伯父吴忠文今年70岁,听说南非打国际长途要8元一分钟,觉得贵了些,舍不得打,现在有了网络,不但能够听到侄子的声音,还能见到侄子的图像,就像面对面一样。虽然吴忠文不会用电脑,但吴永彬通过村民吴新强的帮忙,约好每半个月就用QQ视频向家人报一次平安,好让家人放心。
足不出户
农村网民乐学农技
今年66岁的许志芳是六石街道六石社区的民乐爱好者,他和社区里其他几位民乐爱好者经常会聚在一起学习民乐。有一次,一位年轻的民乐爱好者从网上下载了一段教学视频,大家通过视频可随时学习民乐,“原来网络这么方便”,这给许志芳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六石社区的远程教育站点,每月都有两次集中学习时间,可以同时容纳三四百位村民学习一些实用技术,看教育短片。该社区的大学生村官郭媛告诉记者,去年6月,六石社区的远程教育站点建成后,通过浙江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站和东阳市远程视频网站等,下载资料让广大村民学习,非常受欢迎。
从2006年至今,我市已经建成远程教育站点415个,利用远教平台、互联网等,组织开展“农民创业课堂”80余次,受训农民7880余人次。如白云街道杨家小区站点,通过远教影院对2100多位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佐村镇、三单乡等山区农民,通过远教平台学习了玉米地套种辣椒、藕田套养田螺、夏季栽培芹菜、南瓜苗嫁接黄瓜等新型种菜技术,改变传统的种养殖模式,大大提高了山区菜农的经济效益。网络正在悄悄地改变着农民的生活。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