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发展的第三次革命。 80 年代以来 , 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实施信息计划。我国从 1993 年开始实施的 “ 金桥 ” 、 “ 金卡 ” 、 “ 金关 ” 等重大信息化工程,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农业信息化也开始起步。
一、农业信息化的基本内涵
农业信息化,就是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 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通过农业信息化,极大地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信息化的基本内涵包括信息资源、信息设施、信息系统、信息网络、信息意识、信息法制、信息服务等七个方面内容:
1. 农业信息资源得到较好开发
农业信息,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和关键。根据不同环节、对象、层次 , 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分类、加工、分析 , 建立各种各样的动态的农业信息资源库 , 是农业信息化 “ 活的灵魂 ” 。
从目前看 , 应重点建立和完善以下 9 个信息库 : 农业资源信息库、农业生产信息库、农产品及生产要素市场信息库、农村经济收支信息库、农业政策法规信息库、农业科研教育信息库、农业实用技术信息库、农业可持续发展信息库、国际农业信息库。
2. 农业信息设施配备比较齐全
包括用来采集、传输、处理、利用农业信息的各种物理设备 , 如计算机、传真机、电话机、复印机等等。
3. 农业专业信息系统开发全面深入
主要是指各种各样的专业信息系统 , 如农业科研教育信息系统、乡镇企业信息系统、农业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农业技术推广信息系统等。
4. 农业信息网络具有较强支撑能力
主要是指在农业系统内部和相关部门之间,建立上下左右相互联同的、能够承载大量信息和不同类别与不同层面的农业专业信息系统的、顺畅高效的信息高速通道 , 即农业信息网络体系 , 以及为了支持、保护这个网络体系有效运转所需要的网络标准、通讯协议、操作规程、传输编码等一系列网络体系技术规章 , 以保障网上信息高效、有序运行。
5. 农业信息主体的信息意识较强
主要指农业信息主体 —— 各种各样的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者、生产者、提供者、管理者、利用者 , 通过接受必要的教育、培训等 , 提高包括农民在内的所有农业相关人员的农业信息化意识 , 从而主动参与农业信息活动 , 运用农业信息。
6. 农业信息法制比较健全
主要指与农业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相结合 , 建立健全的农业信息化法制、法规 , 对农业领域的国家机密、商业秘密、知识产权等依法保护 , 同时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在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中平等竞争等权益 , 促进农业信息化发挥正面效益 , 抑制负面效应。
7. 农业信息服务业比较发达
主要指通过上述各方面的有机运作 , 使农业信息服务渗透到农村社会、经济、技术、市场、科研、教育诸多环节、不同层次。形成面向政府、农业生产经营者、农业科教单位,满足不同信息用户 , 深入到农业生产、经营各个领域的农业信息服务业。
二、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发展的第三次革命。
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特殊产业。物质、能量、信息作为人类可以利用的最重要战略资源,对农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人类最早认识物质资源 , 并利用它制造成镰刀、锄头等简单的农业生产工具 , 使社会由游牧时代进入农业时代 , 完成了第一次农业革命 ;
18 世纪前后 , 人类逐渐认识并学会运用能量资源 , 制造了动力提水等不需要人力推动的动力工具 , 因而使劳动生产率获得了较大提高 , 完成了第二次农业革命 ;
19 世纪中叶,人类进一步学会系统运用信息资源 , 制造出了不需要人直接操纵的 “ 智能 ” 工具 , 开始了农业各个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 使农业生产力迅速提高 , 开始了农业的第三次革命。
在我国 , 农业信息已经成为支撑我国农业发展继政策、科技、资金之后的 “ 第四只手 ” 。
2.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农业现代化,要求运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武装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而农业信息化,是保证农业科学技术快速武装到农业各个领域的必然途径。农业信息化,正促使农业由原始的以牛耕人种为代表的粗放经营方式,向现代的以机械化为代表的集约经营方式迅速转变。它将促进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全面普及和推广 , 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意识的增强 , 促进整个农业科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 从而加快了农业现代化步伐。
3.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市场化的基石。
市场经济是信息引导的经济 , 农业市场化要求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去认识、指导农业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过程 , 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与产后的有效衔接 , 处理好农业生产、分配与消费的动态关系 , 从而使农业顺利进入市场 , 使农业供求关系在市场中不断获得新的平衡。如何实现上述各方面的有机衔接、运转呢 ? 必须依靠农业信息化 , 信息已经成为农业市场经济的 “ 润滑剂 ”, 没有充分信息化的农业是 “ 死水一潭 ”, 远离信息的农业将无从进入市场 , 也根本谈不上市场化。
4.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科研、教育结合的必然选择。
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 , 一方面有些理论探讨、科研成果 “ 深居闺中 ”, 造成了农业科研成果与人才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迫切需要的一些实用技术却欲求无门 , 形成了农业科研、教育与生产活动相互脱节、割裂的局面。这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科、教三结合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难题。如何根据农业自身需求推动农业科研、农业教育的发展 , 使农业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新的农业生产力呢 ? 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先进经验 , 从我国实际出发 , 出路就在于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不仅可以加强农业生产、科研、教育之间的信息沟通,研究、推广对农业生产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农业实用科学技术;而且通过对具有一定超前性的农业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动农业生产的跨越性增长 , 使农、科、教三个方面在市场经济中找准各自的位置,并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5. 农业信息化,是实施农业市场政策的必要手段。
一般地说 , 农业市场政策的具体目标主要是 : 保证食品及原料的充足供给 ; 保证合理稳定的市场价格 ; 保证合理的市场结构和市场竞争 ; 保证清晰的市场透明度 ; 保证外贸活动有利于国内市场运作。
从监测上述目标实现程度来说 , 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水平 , 才能够及时、动态、准确、全面地反映各项目标在全国及各区域的实现程度 ;
从保证实现上述目标的角度来说 , 也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水平 , 从而能够通过快捷便利的信息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 , 提高目标的实现程度。
特别是要靠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市场透明度的提高和合理的市场结构与市场竞争。
三、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误区
1. 对农业信息化本身的认识存在误区
许多人,甚至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是比较片面的。他们认为:农业信息化,主要是信息设施和信息技术问题。在他们眼里,加强信息工作就是多配备计算机、传真机、复印机等硬件设备 , 或者干脆增加信息技术人员 , 或者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而对信息资源、信息主体、信息法制、信息服务等概念的重要内涵,则缺乏足够的重视、研究和把握。把农业信息化单纯地看成技术问题,是十分错误、有害无益的。
2. 对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信息化关系的认识存在误区
在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大背景下 , 通过什么途径才能真正快速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呢 ? 现实生活中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 “ 常规战略 ” 。就是按照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路 , 按部就班地先集中力量把农业搞好 , 再集中力量发展工业 , 最终再以农业现代化推动实现农业信息化 ;
另一种是 “ 超越战略 ” 。即充分利用时代进步优势 , 把握时机 , 用最先进的手段和快捷的途径,实现历史性的超越 , 以农业信息化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
持 “ 常规战略 ” 观点的人认为:没有农业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农业信息化 , 应按照常规战略来推进我国的农业信息化进程。
持 “ 超越战略 ” 观点的人认为:社会正以加速度向前发展 , 农业现代化用了一两千年 , 工业现代化用了几百年 , 信息化则不到 100 年。如果照老办法发展农业 , 与早在信息化道路上奔跑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必然越来越大。而英、法、荷、葡对农业古国印度、埃及的超越都是利用了转轨重新调整的机会。我国目前正处于农业由计划化向市场化、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轨的关键时期 , 抓住机遇 , 充分运用现代已有的农业科学及信息技术成果 , 实施 “ 超越战略 ”, 是完全可能而且迫切需要的。
四、农业信息的主要特点和种类
农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个类别,除具有一般信息的特征外,还具有它自身的特点,主要是:
1. 生物学特点 农业生产经营的对象是有生命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它们具有生物学上的繁殖、生长、发育规律。种子、种苗、种畜、种禽等的信息源于农业,由归于农业。
2. 自然环境特点 农业生物离不开其生长发育环境,农业生产和经营对自然环境有很强的依赖性。不同地域、地形、地貌、海拔、纬度,有着不同的适生生物;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气温、光照、雨量等,这些均会影响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成果。因此,作为向农业农民提供服务的农业信息,离不开自然环境内容。
3. 地域性特点 农业生物与地域之间形成了地域分异规律,农业生物有其自身适生地域,不同的地域有与其相伴的农业生物。农业生产经营者需要农业地域信息。
4. 系统性特点 农业、农村和农民是三位一体的整体。农业生产是农业生物、环境、经济、技术和人的劳动等构成的一个系统。在搜集和应用农业信息时应十分重视农业信息的系统性,以免顾此失彼。
5. 综合性特点 农业信息涉及面广,土、水、肥,山林、湿地、草原,气象、物候、病虫害,产、供、购、销等无所不包。涉及农业、水利、化工、气象、物流等多个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农业信息的主要种类有:
1. 自然资源信息 包括土地、水利、湿地、山林、草地以及积温、日照、降水量等情况。
2. 农副产品种苗信息 农业生产的种质资源包括:种子、种苗、树苗、种畜、种禽、鱼苗等。
3. 农用生产资料信息 化肥、农药、农膜、农机具、禽畜饲料、禽畜药品。
4. 农业科学技术信息 节水灌溉技术、良种增产技术、测土施肥技术、轮作间作技术、特产种植养殖技术等。
5. 农业农村政策、法规信息 。
6. 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 农产品价格、品种、市场需求量等。
五、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难点
1. 现行农业统计信息采集体系,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资源
作为国家农业信息资料的主要来源 , 现行农业统计调查体系,仍基本保留了原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主要框架 , 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五多五少:
从指标体系上看 , 反映生产的多 , 反映市场与消费的少;
从信息内容看 , 宏观信息多 , 微观信息少 ;
从信息时效性看 , 月报、季报、年报等长间隔信息多 , 动态信息少 ;
从信息公开程度看 , 保密的多,公开的少。不少农业生产经营者迫切需要了解的信息往往仍属于保密范围 ;
从信息质量看,粗放的多,精确的少。由于调查方法等多方面原因 , 信息精确度较差。
2. 农业信息系统的整合、集成性较差
现在,从上到下、从行政管理部门到农业企事业单位 , 都认识到了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意义。他们从各自业务需要出发 , 已经开发或正在开发相当数量的专业信息应用软件 , 建立了不少以 “ 条条 ” 特征为主的专业信息系统。这对于提高自身办公效率和自动化水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各种专业信息应用软件之间、各种专业信息系统之间、各种专业信息软件和各种专业信息系统之间,缺乏科学匹配、整合、综合与集成,没有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具有复杂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 , 无法发挥整体功能 , 难以在整体上推动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3. 农业信息主体发育失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 农业信息需求者 —— 政府、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农民、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及其它涉农部门,对农业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信息的生产、加工、供给者的能力难以满足需要。一方面以提供宏观信息为主的政府难以面对广大农民的微观信息需求;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市场发育迟缓 , 按照市场机制发育的农业信息企业很少 , 出现了不同农业信息主体发育的严重失衡。
4. 农业信息法制法规建设十分薄弱
目前 , 国家只有农业信息保密方面的有关规定 , 在农业信息化方面,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一些地方农业信息市场混乱 , 给农业信息化进程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5. 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落后。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落后,机械化程度不高,牛、马、驴、骡,镰、锄、镐、锹,犁、钯、耧、磙迟迟不肯退休下岗。人均土地 1.5 亩,正常年景一亩的产量自己用,半亩的是净剩。温饱尚可,致富不能。农业远未走上市场化道路。生产方式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三口人五亩地,顶天产粮 5000 斤,扣除吃的用的,最多能卖 2000 斤,你说他有啥必要去关心市场,关心信息?五亩地,再 “ 科学 ” 能科学到哪儿?再 “ 信息 ” 能信息出啥?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具有天然的封闭性,养儿防老、养牛耕田、养猪过年、养鸡吃盐,吃饱肚子盖新房,再给儿子娶新娘 —— 这就是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全部追求。因此,信息需求严重滞后。
六、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
鉴于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思路是 :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内在要求 , 抓住机遇 , 加快发展 , 围绕信息需求 , 从信息资源、信息设施、信息系统、信息网络、信息主体、信息法制和信息服务等七个方面 , 全面推动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在整个农业领域的渗透和应用 , 促进农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 ,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措施有 :
1. 开展宣传教育,树立新的农业信息观。
2. 围绕信息需求,搞好农业信息化总体框架规划。
3. 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大力拓展与开发农业信息资源。
4. 加强包括整合、集成所有专业信息系统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
5. 鼓励、推动、保护各种信息主体的成长、发育。
6. 强化多方位信息服务。
7. 抓紧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8. 抓紧农业信息化制度建设。
9. 推动农业组织化程度,扩大农业信息需求。
10.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七、农业信息化相关概念
在农业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由于实现形式、手段、方法等诸多不同,衍生出了许多 “ 概念 ” 和 “ 名词 ” 。这些概念、名词,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各种成果,也烘托出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热闹场面。准确把握这些概念、名词的含义,对于我们认识和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十分重要。
1. 农业数据库
利用数据库和网络技术,将一些农业数据整理、存储起来,以供人们利用。
目前代表性的数据库有:中国农林文献数据库,中国农业文摘数据库等。
2. 农业专家系统
农业专家系统是模拟农业专家解决某领域专门问题的程序系统,是让计算机模拟人脑从事推理、规划、设计、思考和学习等思维活动,解决专家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说白了:就是通过计算机把农业科学、农业技术、农业专家的经验组装配套,与具体的土壤、气候、品种等紧密结合,给出在一定条件下的最佳种植方案,让农民 “ 照方抓药 ” 。
农业专家系统所处理的问题,一般是解决定性的、带有经验性的问题。
3. 农业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对决策支持的知识信息系统,用于处理决策过程中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
农业决策支持系统,是在农业信息系统、作物模拟模型和农业专家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通常划分为田间、农场和区域尺度 3 种类型。它的发展趋势是群决策支持系统和网络决策支持系统。
4. 农技 110
一种以电话为媒介的农业技术服务方式。由于答难解疑快捷有效,既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群众,提高了服务质量,因而被形象地称为 “ 农技 110” 。其服务实质是推广实用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优质服务,以持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推进农业产业化。
目前,很多地方也开始运用 Internet ,建设农技 110 网站,借此丰富服务手段、更好满足社会需求。
5. 农业管理信息系统
收集和加工农业管理过程中有关信息,为决策提供帮助的一种信息处理系统。
代表性的有: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乡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农村能源及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棉花生产管理模拟系统等。
6. 数字农业
数字农业,又叫精细农业或信息农业。具体讲,数字农业就是指运用数字地球技术,包括各种分辨率的遥感、遥测技术、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技术相结合的高新技术系统。
7. 农业网站
指通过 Web 站点,向人们提供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农产品供求、科技教育、种植、畜牧兽医、水产、农垦、乡镇企业、农机化、饲料、绿色食品、农药等农业信息的网站。 比较著名的有;中国农网、三农在线、吉林农网等。
8. 精细农业
所谓 “ 精细农业 ” ,就是将遥感技术 RS 、地理信息系统 GIS 、全球定位系统 GPS 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作物栽培管理辅助决策支持技术、农学、农业工程装备技术集成并应用于农业,获取农田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精耕细作技术。
9. 电脑农业
电脑农业,即农业信息化工程,指利用网络、通信、数据库、媒体、人工智能等现代计算机系统建立起的信息农业。
10. 12316 热线
它是全国统一的农业信息服务专用特服电话号码。 2006 年 5 月率先在吉林省开通。是一个集网络、电话、电视、电台、平面媒体等多种方式于一体、上下贯通的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11. “ 金农 ” 工程
“ 金农 ” 工程是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业务系统工程,它的信息化定位是实现农业部门的政务目标、业务目标、操作目标。(详见第 152 页 李伟克《 “ 金农 ” 工程与新农村建设》)
12. “ 三电合一 ”
是指农业部 2005 年开始在全国开展的电话、电视、电脑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其核心是利用电话电视电脑网三种载体的优势,建设公共数据库平台,整合农业信息资源,依托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开展形式多样、交互性强、个性化的农业信息服务。
八、相关英文缩写及其涵义
1. OA: office automation 办公自动化,办公室自动化。
2. OASYS : office automation system 办公自动化系统。
3. GPS :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全球定位系统。
4. GA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地理信息系统。
5. ADO : Active X data objects 动态数据对象。
6.ADP : automatic data processing 自动数据处理。
7.CAN : cumpus area network 校园区域网络 .
8.CATV : cable television 有线电视。
9.CO : central office 中心局、中心办公室。
10.IP: Internet phone 因特网电话。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