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利用网络平台销售农产品在甘肃渐成气候。
目前,“网上对接会”有效地促进了全省农产品销售,成为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的一条可行之路。
网络解销售难题
近年来,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突出,成了摆在农民和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要解决‘买难’‘卖难’,归根结底,农产品与市场的对接是关键。”省商务厅信息中心一负责人介绍说。“农产品网上购销对接会”是商务部新农村商网专门为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卖难”而组织的。它以网络为依托,把各地的供、求信息发布在网上,通过网站对接员的主动联系,把“卖方”信息提供给“买方”,帮助农户有针对性地将农产品卖向市场。
现在,“对接会”已成了农民的好帮手。在前不久结束的“秋季对接会”上,我省农产品成交种类达30多个,洋葱、马铃薯、葡萄、苹果、白豌豆、甘草、西兰花、辣椒等蔬菜,以及生猪等牲畜均成功交易。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网络红娘”,甘肃出产的葡萄、苹果、杂豆、小杂粮等的成交量和价格都大幅增加。在网上,武威的红皮洋葱卖到了0.65元/斤、黄洋葱卖到了0.45元/斤,实现成交量1.2万吨;两年前甘肃马铃薯均价在0.5~0.65元/斤之间,而2009年上涨到0.8元/斤;“黑美人”在网上也受到了青睐,达成意向成交4500吨,成交价格更是不菲,达到18元/公斤。
如今,吉林、广东、湖南等省份都有“陇”字号农产品。
农民网上得实惠
以前,农民对市场的把握是跟着感觉走。家住敦煌市新东巷的乔伟说。“发生农产品滞销,大伙只能自认倒霉。”
现在农民的观念改变了,对农产品销售有了新的认识。通过网上发布消息,向全国推销自己的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宽了。
网上促销内销很好,外销也不错。
这几年乔伟一直通过网上向全国推销自己种植的红提葡萄和无核葡萄,引来了很多外地商家,有的成了固定客户。在去年的“秋季对接会”中,他与陕西、山东等地商家签订了合同,卖出了近2000吨葡萄。
靖远县的高秉华在网上与安徽、河南的客户达成了出售500吨生猪的意向,显得非常高兴。“现在,利
用网络农民事前能够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回避风险,销售时还能减少购销环节,节省成本。”
“进入国家商务部网站,点击新农村商网,填写信息……就这么几个步骤,想卖的农产品就发布到了网上,需要购买的客商很快就可以看到。”省商务厅信息中心负责人介绍,在这里,农民可通过网络登记或与当地商务部门取得联系,将农产品信息发布上网。
“农超对接”模式创新路
除了网上对接,正在推行的“农超对接”也有利于解决“买难”、“卖难”问题。
所谓“农超对接”,一是超市直接到农村去采购农产品,二是农民将其产品送进超市。
“农超对接”有利于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可以使超市直接同农产品生产者沟通,形成共赢的农产品产销关系。省商务厅有关人士认为,甘肃已具备“农超对接”的良好条件。
去年9月,农业部经管司和家乐福超市在定西举行了马铃薯基地“农超对接”培训班,定西的马铃薯、平凉的苹果已经进入国际连锁超市家乐福。兰州、白银、庆阳、张掖、酒泉等市近百家合作社的特色农产品已进入本地中小超市。
对于“农超对接”,家住兰州市广武门的张霞表示赞同。“买蔬菜水果都要去农贸市场,如果‘农超对接’了,就直接可以在超市买到,价钱上肯定便宜。”
相关人士介绍,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超市都采用的是传统采购模式,要经过多次装车、配货、卸车、改包装过程,中间环节繁琐,增加了成本,运输时间过长。如果实行“农超对接”,农产品采购成本可大大下降,不但缩短了流通时间,而且保证了蔬菜水果的新鲜度。还可以做到食品根源追溯,保障食品安全。
专家分析,“农超对接”可省去30~40%的流通成本,消费者因此可以获得10%的让利,10%~20%的利润则被超市获得。
省商务厅有关人士认为,“农超对接”实现的是农民、商家、消费者三赢。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