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生趋势 发生程度:中等至偏重发生(3~4级)。 发生面积:预计全县水稻一代二化螟发生面积8.5万亩。 二、主要依据 虫口基数:据我站4月26~27日,在衡山、下符桥等地调查,二化螟越冬代残存虫量一般为600~2800头/亩,最高为5667头/亩,加权平均为2045头/亩,虫口量较2010年增加11.7%。 发育进度:据二化螟发育进度剥查推算,二化螟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期为5月9日~11日,二化螟第一代卵孵化高峰期为5月19日~21日。 食料条件:我县是一季中稻区,普遍推行旱育秧。由于近期旱情较重,影响到秧苗移栽,总体上旱育秧大田移栽返青期与一代二化螟低龄幼虫发生期同期,有利于一代幼虫取食为害。 环境气象因素:二化螟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3℃~26℃,相对湿度为85~100%。5月中下旬温度条件有利二化螟。今年4月~5月上旬降水较常年减少约4成,田间相对湿度小,对二化螟发育有不利影响。 三、防治适期 外畈区为5月24日至6月5日;里山区为5月30日至6月10日。 四、防治意见 1、生态防控 推广避螟栽培技术,注意保护利用天敌,控制二化螟发生为害。 2、药剂防治 在卵孵化高峰期可用生物农药8000 IU/毫克Bt制剂(苏云金杆菌)100克/亩,喷施防治。 在低龄幼虫期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可亩用①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康宽)10毫升;②10%阿维·氟酰胺悬浮剂(稻腾)30~40毫升;③20%三唑磷乳油100~150毫升;④ 30%阿维·杀虫单微乳剂100~150毫升。以上药剂任选一种,机动喷雾器兑水20公斤,手动喷雾器兑水40公斤均匀喷雾,施药后保持浅水5~7天,以提高防效。 ( 来源:霍山县植保站 )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