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环保工作的重点在工业、在城市,城市环境改善了,农村的环境状况怎么样,其出路何在?
现状:污染从城市转向农村
污水乱倒、垃圾乱放、粪土乱堆——— 农村生活垃圾和水污染正在加剧。
《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在概括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形势时,用了6句话:“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活污染加剧,面源污染加重,工矿污染凸显,饮水安全存在隐患,呈现出污染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态势。”
“造成农村环境问题的源头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农村本身的生产、生活所产生的污染,另一个是来自城市的污染转嫁。”省环保厅副厅长殷广平介绍。
据统计,全省有5457万农村人口,以每年每人产生0.25吨垃圾计算,我省农村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就有1360多万吨。
但是污水和垃圾处理情况却不乐观,到2008年末,全省779个县城以外的建制镇 、974个乡、41372个行政村中,共建排水管道2203公里、排水暗渠804公里,有10个乡镇修建了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全省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拥有率仅1.8%。垃圾处理方面,全省村镇配有环卫专用车辆2434辆,年生活垃圾清运量133.88万吨,年生活垃圾处理量8.95万吨,垃圾处理率仅为6.7%。
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虽然成为提高土地生产率的重要手段,但是这些农用化学物质及废弃物的污染却在加大。2007年,全省农用化肥施用量为311.87万吨,农药的使用量为83520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为113687吨。未被利用的化肥、农药残留于土壤或者直接进入空气和水环境中。
畜禽养殖污染严重。2008年末,我省生猪的规模化养殖占全省生猪总存栏数的38.8%,奶牛的规模化养殖占47.86%,肉牛的规模化养殖占32.9%,蛋鸡的规模化养殖占9.77%,肉鸡的规模化养殖占20.54%,羊的规模化养殖占2.01%。畜牧业散养户居多、规模化养殖率低,清理粪便的方式以干清和水冲为主,致使畜禽粪便成为主要污染源。
随着城市环境准入标准的提高、环境管理加强,一些污染企业加速向农村转移,加大了农村环境的压力。2007年末,全省有规模以下工矿企业59876家,绝大部分分散在乡村,“三废”排放居高不下,治理水平比较低,不仅影响工业经济发展质量,而且给环境安全带来负面影响。
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省农村集中供水率为83%,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47%,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仅有23%。
农村生产与生活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治理:必须进行近远期区域间统筹规划
令人欣慰的是,农村污染防治开始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继2008年农村环保专项资金设立后,近日,10亿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已陆续下达全国各地,将有1200多个环境问题突出的村庄得到治理,170多个生态示范创建村镇得到奖励,900万群众直接受益。
来自省环保厅的信息,今年中央划拨我省的3835万元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已经到位,我省将按照“以奖代补”的原则,将资金下发到55个村,进行环境综合整治。
“哪个地方的农村环保做得好,国家财政就给予更多的鼓励支持。这就是‘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殷广平介绍。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一部分资金来自于中央财政,另一部分将由各级政府配套支持和村庄自筹。
据介绍,“百乡千村”三年行动计划只是我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近期的重点,由于农村环境问题成因复杂,许多历史遗留问题难以在短期内解决,必须进行近远期、区域间的统筹规划。
我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规划期为2009年到2015年,基准年为2007年,其中2009年-2010年为第一期,2011年-2015年为第二期。规划涉及全省范围内村庄3413个,其中,第一期规划治理村庄2673个,涉及人口440.2万人,远期规划治理村庄740个。
规划提出,将利用2年左右的时间,集中治理一批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环境问题,使一部分村庄的状况明显好转。这个阶段,将治理716个饮水污染的村庄,受益人口107万;治理畜禽养殖污染的村庄303个,受益人口55万;治理生活污水和垃圾问题村庄1354个,受益人口227万;治理工矿企业污染的村庄300个,受益人口近50万。
第二阶段将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到2015年,使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提升农村地区生态文明水平和人居环境质量,实现“让农民喝上放心的水、呼吸到清洁的空气”的规划目标。这个阶段,将治理饮水污染村庄101个、畜禽养殖污染村庄146个、存在生活污水和垃圾问题村庄380个、工矿企业污染村庄112个。
在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的今天,农村环保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农村环境保护和城市统筹发展、全面推进,我省工业和农业污染防治齐抓并重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