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天空淅淅沥沥下着小雨,寿光市洛城街道屯西村的“农家书屋”内挤满了来借书、看书的村民。正在翻阅《大棚辣椒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一书的葛茂林高兴地对记者说:“这几年我种大棚辣椒,刚开始时有些病虫害不懂,管理不及时,影响了收入。自从村里建起了‘农家书屋’,通过看书,我才恍然大悟。什么灰霉病呀,根腐病呀,我都懂了,都会治了。别看我的棚只有500平方米,可每年都能给我带来2万多元的收入。如今,我几乎天天都要来这里看一会儿书。” 近年来,寿光市把实施“农家书屋”工程作为农村文化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有效地推动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深得农民群众的好评和拥护。 在推进“农家书屋”的过程中,寿光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建设机制,积极探索“农家书屋”创建经费的投入途径,采取市镇财政补一点、有关部门帮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村集体出一点的办法,逐步形成了政府补助、社会赞助、集体自助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市里把书屋建设纳入财政支出预算,市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对建设达标的“农家书屋”给予资金补助。同时,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与村里结成帮扶对子,从资金、图书、信息等方面为“农家书屋”建设提供支持。 为管好“农家书屋”,确保对农民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他们采取动态管理方式,根据季节变化、产业结构和群众喜好调整书目,及时把最新、最实用的文化信息、法律法规、农用科技知识提供给农民,提高了书屋的吸引力、影响力。在书目选择上,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农民,将图书目录分发到各镇、村,征集当地农民意见,紧扣农业新技术要求和农民文化需求设定品种结构,多方组织货源,精心挑选适合农民阅读、适用农业生产、适应农村发展的图书。 “农家书屋”富了农民脑袋,鼓了农民口袋。在文家街道桑家村的“农家书屋”,正在认真阅读《高效养猪技术》的养猪专业户桑建藻对记者说:“通过读书,我掌握了科学养猪的全套知识,近几年,每年都卖300多头肥猪、100多头仔猪,收入20多万元。” 截至目前,寿光市已建成示范型、普及型“农家书屋”160家,配置图书21万多册,电子音像制品2000多种,报刊4000多册(份)。通过不断地读书学习,这个市95%以上的农民掌握了1门以上的农业生产新技术,10万农民获得了绿色证书。(宋学宝 李建忠) |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