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徽县江洛镇游龙村有个农民文化大院,吸引着不少农民前来。科技培训、打篮球、打乒乓球、民乐演奏等科技文化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有效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使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满足,群众们高兴地称农民文化大院为“农民的精神家园”。 这里风景秀丽,翠竹成林,稻花飘香,素有贡米之乡美誉,展示着陇上江南独具特色的魅力。近年来,江洛镇多方筹资30余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的江洛镇游龙农民文化大院。 文化大院有乡土风情展室、地方特色陈列室、图书阅览室等,还组织起了体育队、健身队、民乐演奏队、悟真文学社等。图书室藏书3000多册,阅览室有报纸杂志10多种,展览室的书画作品丰富多彩、特色产品展室的产品各具特色、民俗作品展室的民俗作品乡土气息浓厚,文化积淀深厚。 农民文化大院,是农民朋友共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果的有益尝试和服务载体。在游龙村开展的“好公公、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中,评选会上好婆婆代表李会香说:“现在农村日子好过了,但尊老爱幼的传统不能丢,各家风气好了,庄风就会更好,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好”。 2007年6月份举办了农民运动会,参赛的有篮球、羽毛球、拔河、象棋等7个项目,参加运动员达500多人,是两年来参赛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运动会开幕式上,文化大院编导的表演唱《太平年》、群口快板《文化大院就是好》博得了人们的掌声;妇女健身队表演的健身舞和传统的羊皮扇鼓舞,充分展示了农民自己的风采;公演的秦腔戏为当地农民的生活平添了新的内容。 闲暇时间,文化大院的民乐演奏室更是当地群众自娱自乐的最佳场所。几个月以来,悟真文学社搜集整理民间故事8篇,整理了羊皮扇鼓舞演唱资料、社火小曲等。在这里,群众自娱自乐,不但满足了自身的精神需求,而且孕育出游龙民乐演奏队、妇女健身队、悟真文学社等一批民间文化团体。退休老教师张维先创作的《太平年》、《文化大院就是好》、《板话江洛镇》等作品不仅在当地群众中有了较大反响,而且还在市、县媒体和刊物公开亮相。 “晴耕雨读”,参观文化大院的客人留下了这样的“墨宝”,这是真实的写照。农民文化大院成了当地农村“教育服务中心”,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游龙村党支部书记张杰说:“一座文化大院作用不能小看,既能读书看报增长知识,又能休闲娱乐锻炼身体,还能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普及政策、法规,村里文明之风从这里兴起,一批新型农民从这里走出,乡亲们都愿意到文化大院里来”。 经常到文化大院的青年王小平说:“咱们的文化大院有很强的吸引力,贴合生产生活实际,符合农民意愿,保证农民群众渴盼尽快富裕与渴求先进文化、渴慕文明生活与渴望民主和谐的要求,都能在文化大院得以实现”。 文化大院的建成和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滋润着当地农民的心田,激发起全镇干部群众的创业激情和跨越发展的热情。 在文化大院,有五幅社会主义新农村图画异常醒目,入院者都要在此停步细看一番,以传统美德教育为主题的《二十四孝图》前也常常吸引着入院者的目光;农民科技学校举办的培训班场场学员爆满,民俗作品展室更是吸引来众多外地游客。 他们利用图书、报刊阅览室,科技培训学校,电视教育等形式,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创业就业能力。全镇有5000农民成为掌握1项以上实用技术的新型农民,涌现出一大批科技示范户和430户养殖大户。仅游龙本村就涌现出养猪大户34户。通过农发项目的实施、新技术推广,游龙片新增稻田面积600多亩,使独具特色的贡米产业迅猛发展。同时,发挥地域优势,开展水产养殖知识的培训和推广,一处60亩渔塘建设工程的前期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吴永辉 刘宝峰) |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