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演农民看,农家广场农家乐。(通讯员志文 摄) 编者按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阳市以乡风文明建设为切入点,以乡风文明中心户建设为抓手,探索性地开展“一户三化”活动,既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又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令人耳目一新。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当阳市培育乡风文明中心户系列报道,以期各地得到启示。 一河碧绿、又一河碧绿,两岸肥沃、又两岸肥沃,沮河与漳河,沮河河谷与漳河河谷,物产丰饶,人杰地灵,将荆山山脉之南的当阳,描绘成荆楚大地的一片锦绣。 与时俱进的新时期,发展着意,文化先行。行进在当阳农村,文明乡风扑面而来,一个又一个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乡风文明中心户,成为一道道亮丽风景。“其实,我们的思考,我们的实践,都源于现实的急需。”当阳市委书记袁卫东如是说。 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阳地处荆楚腹地,36万农民,占全市总人口70%以上。在工农比翼齐飞的发展格局中,当阳农业稳步推进,农村经济繁荣,农民富裕,一直奋力走在全省前面。 来到当阳农村,生动活泼的事实告诉我们:这里,农业生产逐渐走向规模化,农民素质正在提高。当前,农民开始考虑的不仅仅是赚钱,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业已展开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在当阳扎实推进。然而,作为新农村建设主要内容之一的乡风文明建设,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乡风文明建设主体的农民,有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强烈需求;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后,村组规模扩大,村组干部减少,乡风文明建设的难度加大。 袁卫东与市委、市政府一班人,反复分析,清醒地看到,没有一支骨干队伍,没有这支骨干队伍的辐射、带动,乡风文明建设很难真正走到农民中间。 通过分头深入农村调查,当阳领导人们发现,过去建起的为数众多的文化、科技、民调、卫生等各类中心户,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新的形势下,也出现了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有的中心户主要依赖政府投入、扶持,发挥作用的主动性不强;有的中心户缺乏造血功能,发挥作用的后劲不足。 显然,解决障碍各类中心户健康发展的问题,已不可回避。 两个方面的急迫“渴望” 认识到了问题的紧迫性,还要解剖麻雀,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市领导班子的共识,还要有全社会的清醒取向。 当阳在行动。 经统一安排,当阳文化、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同志,走出城区,来到农村,来到农民家中,发现了两个方面的“渴望”——农村群众渴望有自己喜欢的文化生活,盼望实用科技知识;一些生活在乡亲们中间的各类中心户,渴望一展身手。 在两个“渴望”中,也发生着许多有趣的现象。 时下在当阳,有着上百支文艺演出队,活跃在村头巷尾,他们面向市场,自筹资金,自买设备,自编自导自演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每年演出7000余场,观众达60万人,人均创收6000多元。 问题同时存在,相当一批中心户,刚开始红红火火,可时间一长,无声无息了。之所以如此,是这些中心户没有经济收入支撑。 红火与消失,根本分野在于:造血功能的具备与缺失。“以前的一些中心户,过于依赖政府资金的扶持,本身的办法不多,主动性发挥得不够。”袁卫东与他的同事们,看到了问题的关键。 于是,当阳作出决断: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整合全市业已存在的文化、科技、民调、计生、卫生等众多中心户,用新的理念,新的方式,营造一支新的乡风文明中心户队伍。 “三化”模式的有益探索 “一户三化”模式应运而生。 所谓“一户三化”,即将原来的文化、科技、民调、计生、卫生等中心户,全部整合为乡风文明中心户,并引导他们走向“三化”:设施实用化、本领特长化、服务市场化。 入选中心户的标准,较之以前要求更高。由群众定选户标准,归纳为“四有”:有热心、有专长、有头脑、有场地。中心户的职责也由群众定,充分体现农民的主体作用。 设施实用化,被细化为:一间图书阅览室,一套文化科技装备,一块政策信息宣传牌,一处文化科技活动场地,一本活动情况登记簿。 本领特长化,则要求“一专多能”,既要有一个方面的专长,也要是多面手。 服务市场化,要求各类中心户,通过三年至五年努力,实现由无偿服务到有偿经营的转变。 群众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只有充分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才能赢得群众的热情支持与广泛参与,才能持久推进。在全市乡风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袁卫东反复强调,在制定具体目标、任务、要求、措施上,在各类中心户布点选户上,在开展各类活动上,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上,都要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一户三化”,就是要解决中心户的生命力问题,就是要让各类中心户到市场中去学会“游泳”。 当阳市市长范晓岚说:“中心户必须能够赚钱,在市场中立足,这是生存的前提。” 目前,当阳已建起乡风文明中心户341个。这些中心户,经历新奇,体验新鲜:竞争上岗——由群众海选而出,有经济实力,能勤劳致富,能带动一方村民,在村民中有一定的口碑和威望;适者生存——自我造血,自我发展,优胜劣汰。“一户三化”的推出,鼓舞了那些早在市场中摔打的中心户,启发了一批有能力、有追求的中心户,受到农民群众普遍欢迎。 自我发展,优胜劣汰。“一户三化”的推出,鼓舞了那些早在市场中摔打的中心户,启发了一批有能力、有追求的中心户,受到农民群众普遍欢迎。(湖北日报) (记者 曾祥惠 易飞 小明 通讯员 文媛 苏志文) |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