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以来,山东省邹平县通过实施城乡文化“三个统筹”和“四大工程”,推动了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初步构建起了“三位一体”的城乡文化服务网络。
据悉,近几年邹平县经济发展很快。2007年GDP达40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4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038元,跨入了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第52位。同时,经济文化发展也出现了“一快一慢”不协调现象,社会文化特别是农村文化发展明显滞后。
针对“一快一慢”现象,经过调研,县委、县政府确定,以打造文化强县为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通过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投入、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和城乡文化队伍建设,实施文化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图书流动”和电视户户通“四大工程”,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基于此,邹平把城乡文化投入纳入县镇财政预算,确保文化投入不少于财政支出的1%。2005年以来,县镇投入5600多万元,实施了城乡文化一体化“四大工程”。一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立了930个镇村信息网点,配备了文化信息资源管理人员,实现了网络通联。二是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县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每月为每村免费放映1场电影。为此,投入90万元培训了43名放映员,购置了32套设备,成立了24个放映队,到2007年底已放映电影17169场,观众达210万人次。三是“图书流动”工程。整合县乡图书资源,在县直和乡镇建起了37个“流动图书馆(室)”,85%的村庄建成了规范化“流动书室(屋)”,实行图书流动共享。四是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已发展18万户,入户率达95%。
将文化基础设施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实施了县城、镇村和企业“三位一体”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在县城,投资1.2亿元,建成了2.5万平方米的文化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投资9000万元,建成了1.97万平方米的广电中心,节目录播实现了数字化;投入1.5亿元,建设了体育广场等;投资6000万元,建设了梁漱溟纪念馆、唐李庵、醴泉寺等文化景点。在镇村,已建成文化广场326个,所有村庄建立了文化大院,建设篮球、门球等场地1200多处。在企业,魏桥集团、西王集团、长星集团等10多家企业,建设了影剧院、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馆等设施。
同时,围绕城乡文化队伍建设,健全了乡镇文化站,明确了机构编制,每个乡镇配备了3-5名干部;制定了《邹平县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意见》,实行了全员竞聘、目标责任、职称评聘、绩效工资等改革;每村设立1名村“两委”成员担任文化员。
邹平县委宣传部部长张金梅说,城乡文化一体化推动了社会文化活动的经常化、平民化。16个镇街成立了农民演出团体,858个村成立了老年合唱团、秧歌队、健身队等,镇村组建农民锣鼓队160支;邹平创作的“老百姓系列歌曲”,被省文化厅评为“优秀品牌节目”;邹平编排的现代吕剧《梨花雨》,2006年代表山东参加了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并获得金奖,2007年获第十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08年邹平被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
|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
中国农资供销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全国三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中农兴业工程指定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中国农资供销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17
nzgx.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20904号-1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233号
联系邮箱:zgnzgxw@163.com 联系电话:010-56021281 18610056221 18612925535
业务:

客服: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