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场上,年轻人生龙活虎,汗流浃背;文化活动室内,打乒乓球的、下象棋的,你来我往,围观助战的呼声此起彼伏;农民图书室内,读书看报的聚精会神……这是鹿泉市大河镇南故城村文化大院的一幕。今年以来,该市通过实施农村文化“村村通”工程建起了168个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大院,极大丰富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 以前,鹿泉市出现了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发展不协调的现象。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该市十二个乡镇、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十三个文化站不是没有固定场地,就是没有专职人员,一些原来活跃的民间文艺队伍成为一片散沙,只有在春节等重大节日才偶尔自发组织活动。另一方面,由于没有专业老师指导和场地限制,农民文娱活动基本属于自娱自乐状态,农村文艺作品创作更是乏人问津,基层文化工作陷入困境。 去年以来,鹿泉市以建设乡风文明的新农村为主题,针对当前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农民文化生活单调的状况,以农村文化大院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截至目前,全市208个村建成功能齐全的文化大院168个,全市形成了各乡、镇、村都有文艺队伍,有的村甚至发展到了两三支队伍的局面;154个村建起了专门的图书室,藏书量达16万册,全市各村建起各种阅报栏80块左右。 南故城村是鹿泉市第一批被列入新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的村,经过市、乡、村多方筹集资金,投资30多万元,建成了占地5000平方米的村文化大院,篮球场、健身器材、图书阅览室、棋牌室、戏台、活动广场、花园等一应俱全。同时还组织了由30人组成的文艺宣传队,并购买了乐器、服装、道具,定期请专业老师进行辅导。另外,村里还将文化大院周围墙壁粉刷一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书写了健康、法律等知识,农民走出家门,抬头可见“墙壁文化”,成为该村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村党支部书记王富文说:“过去一到农闲时,村里赌风盛行,吵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自文化大院建成以来,村民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崇尚文明、参加文体活动成为村民们的一种新时尚。”像南故城村一样,现在的文化大院不但成为该市农民茶余饭后健身休闲的好去处,还成为普及科学知识、传播致富信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大课堂。在这里,农民通过阅读科普书籍、聆听专家讲座等形式,提高了科技致富本领,50%的农民掌握了一种以上实用技术,涌现出了一批“科技示范户”。 鹿泉市农村文化大院不但承载起传播先进文化的重任,还成为培养农村文艺队伍和人才的摇篮。截至目前,该市发展民间舞蹈队128个,人员4000多人、鼓乐队8个,人员500多人、戏曲队5个,人员800多人、武术队10个,人员1000多人,极大活跃了农村文化活动。涌现出北白沙舞龙队、南铜冶村舞蹈健身队、获鹿镇八街村健身秧歌队、南故城村健身秧歌队、寺家庄战鼓队等一批远近闻名的文艺队伍。还拯救了像武秧歌、落凌汉鼓、飞叉、通天河、旱船竹马等一批在鹿泉几近失传的特色艺术形式,使它们又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