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工业经济而充满活力的江南小镇,通过统筹、规划,正逐步向现代化小城市演进 绍兴市诸暨店口镇全景。 邵 轩摄 初冬时节,行走在绍兴乡间,公路两旁不时掠过的一座座厂房昭示着这里的工业化程度。与印象中江南水乡的静谧、清幽不同,因工业经济而充满活力的绍兴小镇,已初步勾勒出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小城镇风貌。 城市生活,距离不再遥远 宽阔笔直的马路、鳞次栉比的高楼,熙来攘往的人流,以五金业闻名的诸暨市店口镇着力打造的“诸北新城”已初具雏形。即将成为店口镇新的商业中心的综合性商场已经竣工,步行街、电影院、空中廊桥、品牌名店,一切都和大城市的商业街无异。“我的目标就是让农民也能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投入巨资建设“铭仕广场”的店口企业家冯剑铭说。 “以前大家一门心思搞工业,结果经济发展了,城镇建设却跟不上,买东西、看病都要跑到市里去,更别说娱乐休闲设施了。”店口镇党委书记孟国锋告诉记者,2006年店口镇社会总产值558亿元,在全国“千强镇”中排名第十八位,农民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但就是这样一个经济强镇,基础设施、公共文化卫生设施等远远满足不了富裕农民的需求。 作为绍兴市首批重点培育的“中心镇”,店口镇近年来加大了城镇建设力度。在他们的规划中,产业园区、商业网点、村改居社区等分布得错落有致,镇一级的垃圾、污水处理项目也相继开工。现在,店口“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20多岁的农村姑娘钱旦霞在附近的山下湖镇做珍珠生意,“我们平时做头发、洗澡都要来店口的,坐车十几分钟就到了。你问为什么,店口的设施好呗!” 在绍兴市经济相对落后的山区镇平水镇,记者碰到了来镇上办事儿的王化村村民宋兴隆。老宋今年50多岁,在山上包了25亩地种植毛竹和茶叶。“以前总觉得平水镇和农村差不多,现在搞起城市建设,感觉像那么点样子了。”老宋感触最深的是交通,“客运中心建好后,去杭州、上海直接在镇上坐车就行。王化岭隧道一通车,半小时的山路一刻钟就走完了!”老宋说,听说镇上还规划要建农民公寓,还有异地建物业,让山上的村民搬到镇上来。农村生活和城市生活的距离,似乎只剩一步之遥。 城“尾”村“头”,抓住新农村建设的“牛鼻子” 培育发展中心镇,是绍兴市近年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统筹的着力点。“中心镇是城之‘尾’、村之‘头’,是连接城乡的桥梁和纽带,抓住了中心镇建设,就是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绍兴市委副书记、市长张金和介绍说,绍兴市共有79个建制镇,他们根据产业集聚、人口布局等因素确定了12个省级中心镇,希望能在区域中起到辐射、带动作用。今年初,绍兴市出台政策,明确从集镇规划、产业培育、体制改革等八方面入手,加大对中心镇的政策扶持。这些措施都极大地激发了中心镇的改革活力。 平水镇党委书记高新华和他的同事们最近特别忙,为了统筹绍兴南部山区发展,今年5月,绍兴县专门成立了平水副城建设管理委员会,以平水镇为中心,将相邻的王坛镇、稽东镇纳入统筹范围,统一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财政转移支付权、副镇以下干部任免权则交予了平水镇。 离平水镇中心3公里远的梅园村,一片占地60亩的村级物业用房正在建设中。“平水、王坛、稽东在绍兴都属于欠发达地区,不少村集体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下。”高新华说,为扶持壮大山区村级集体经济,平水镇专门整理出一块土地,提供给3个镇的贫困村集中建设标准厂房,既有利于山区农民搬下山搞家庭工业,又能增加贫困村的集体收入,还保护了生态环境。 在平水镇的规划蓝图中,记者看到宽约36米、长约12公里的平水大道成为城市主干道,平水副城公交客运中心、绍兴第二人民医院分院、高山移民小区、商业街等分布在平水大道两侧,一座漂亮的小山城渐次成形。 “发展中心镇,就是把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三者融合起来一起抓。”绍兴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项良说,通过中心镇建设,绍兴初步实现了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 资金缺口,政府主导下的多元投入 搞小城镇建设,离不开资金支持。作为镇一级政府,如何承担高强度的财政投入? “绍兴市在中心镇建设筹资和基础设施方面给予了大量优惠政策。”绍兴市发改委副主任黄奇凡介绍说,除全额返还镇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外,绍兴规定中心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基础设施配套费等80%以上留镇,土地出让金的净收益80%以上留镇。有的地区则全额返还土地出让金,光这一项就有五六百万,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筹资问题。 除此之外,店口镇还走出一条“以政府为主导、以民资为主体”的建设办法,5年累计投入的民间资本近4亿元。夜晚的店口镇,宽30米的中央大道上,灯光掩映出路旁成排的商业、企业招牌,弥散着浓郁的商业、城市气息。“招牌为店口带来了两种收益:一是集镇品位,二是每年200万元的广告牌资源租金。”孟国锋说,在公共资源开发上,店口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对一些道路命名、公交、公共区域广告经营权等实施特许经营制度。2006年仅集镇内广告经营、道路命名、摊点租赁等就为政府筹措资金1000多万元。正在建设中的垃圾、污水集中处理项目等也采用了市场化运作。 待解难题,人才、土地瓶颈咋突破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绍兴市中心镇建设的成效已初步显现。产业集聚和商贸服务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杨汛桥镇的经编业、大唐镇的袜业、上虞菘厦镇的伞业……2006年12个中心镇生产总值322.3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12个中心镇基本实现养老保险、工伤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基本全覆盖。 但是,在绍兴人看来,还有一些难题待解。“有些中心镇没有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和文化品位。有的就镇论镇,不能超越镇域的更大范围内来统筹考虑合理的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公共建设项目的共建共享等,体现‘中心’的本意。” 土地要素也成为困扰绍兴中心镇建设的主要问题。孟国锋很无奈,“中心区要扩大,土地怎么办?”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多数中心镇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土地出让金,随着这部分收入的锐减,许多原先靠经营城镇搞建设的思路难以实施,资金紧缺矛盾日趋突出。此外,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严重短缺,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心镇的创新与发展。(记者 冯 华 顾 春) |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