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井冈山,罗霄山脉中段,层峦叠嶂、风光旖旎,8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选择这里作为点燃中国革命星星之火的地方;80年后的今天,沿着群山中宽阔规整的公路,翻越罗霄山脉,景色依旧,但眼前的一幕幕故事却让人有了新的启迪与收获。 老支部的新路子 大陇镇是井冈山黄洋界脚下的一个普通乡镇。80年前,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基层党组织乔林乡党支部。大陇镇党委副书记范建华骄傲地说,大陇镇的党委是名副其实的“老支部”。 在镇党委不大的院子里,挂着一幅红色的宣传横幅“庆祝十七大召开大陇镇首届趣味农村运动会”。范建华告诉记者,在党的十七大召开时,大陇镇党委和政府组织了一次农村运动会,全镇7个行政村派出近200人的代表队,参加了砍毛竹、拔萝卜、洗萝卜、负重爬山等6个项目的比赛。他说,别看这些比赛项目听起来有点滑稽,可它们却真真切切地反映了大陇镇农业产业发展的新特点。 范建华说,目前大陇镇已经建成了大小12个毛竹加工厂,初步形成了集生产、制作、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体系。全镇直接从事毛竹加工业的农民已达千人,人均每年可以从中获得2000元左右的收入。农民们也再不用为自家山林里毛竹的出路发愁了。 讲完了大陇的毛竹,范建华又介绍起在海拔较高的山区搞起的特色农业———高山无公害萝卜。“这种萝卜是从韩国引进的种子,现在全都往广东、浙江、福建销,还出口,供不应求啊!”范建华一边说,一边比划着高山萝卜的大小和形状,“原本想拿一根给你们看看,库房说今天的全运走了、卖得太好了。”他告诉记者,现在大陇镇已经建起了1000亩具有现代农业特色的高山萝卜种植基地,每年仅出口就能挣10万美元。 老林农的新“存折” 到廖新华家的时候,他正在吃饭,院子里晒满了刚刚从山上采下来的茶籽。廖新华今年59岁,是大陇镇源头村大鼻组的农民。 30年前廖新华离家当兵伤了耳朵,听人讲话很吃力,但当问到他家分了多少林子的时候,他疾步走进卧室拿出了一本绿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林权证》,证书的颁发日期是2007年10月3日,里面详细划定了分给廖新华家40多亩林地的范围:“东至对窝断,南至谢双梅山场,西至对埂断,北至本人山场……” 廖新华告诉我们,现在家里6亩水田已有一半退耕还林了,剩下一点够全家的口粮,再就是上山砍毛竹、收茶籽。“现在1分钱也不用交,挣多少都是自己的,家里还入股山下的拉丝厂。”旁边廖新华的老伴用浓重的客家话补充道,“以前竹子不好卖哦,运不出去,3块多都没人要,现在能卖到6块多,有的还能卖到10块钱一根。”“是啊,交通方便了!”老廖一边说,一边笑着指向自家门口那条3.5米宽的水泥乡村公路。 老祠堂的新使命 石陂村最“宏伟”的建筑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陈氏大宗祠”。百年来,这个供石陂村男女老少供奉祖先的地方现在有了一个新的使命———石陂村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在这个充满客家风格的天井式建筑里,二层是村图书室、一层是排练厅。 “不瞒你们说,我们村剩下的村民,多数手里都有点钱,以前闲下来的时候就是支个摊子打麻将。”石陂村的支书陈福良说,“农民富起来了,也有了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有健身娱乐要求,城里人唱歌、跳舞、打门球,我们为什么不行呢?” 在村党支部的号召下,石陂2000多名村民将村里的这座老祠堂改建成一个别具特色的文化中心,还专门从城里的老年体协请来了教练,组成了自己的腰鼓队、舞蹈队、龙灯队,排练的地方就是祠堂正中的“余庆堂”。 “现在我们村的农民有事干了,腰鼓队、龙灯队、门球队经常出去比赛,他们的服装、路费都是我们村给解决的,没要上面一分钱。”陈福良骄傲地说,“党的十七大召开的时候,我们全村的干部群众就是在祠堂里看直播,那天我们还自编、自唱、自舞,搞了个晚会庆祝呢!”(作者:新华社记者 罗宇凡;李兴文)
|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
中国农资供销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全国三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中农兴业工程指定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中国农资供销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17
nzgx.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20904号-1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233号
联系邮箱:zgnzgxw@163.com 联系电话:010-56021281 18610056221 18612925535
业务:

客服: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