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农村合作社 -> 村社风采
四川一个普通农民眼中的新农村建设
时间:2009-10-29 17:14:44来源:[标签:出处]作者:王敏生
  “呼吸到九里村的新鲜空气,看到九里村的青山绿水,感受到九里村村民的热情好客,心情舒畅如品香茗。到这里我感觉到神清体松,好像在诗画中一般……”今年,近日,中国管理之旅访研团一行专家、学者到翠屏区凉姜乡考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团长李树林教授这样高度的评价到。
而一直居住在九里村,今年56岁的郭昌荣,面对九里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变化时,土生土长的他会说些什么了?
转变观念葡萄上架
早在1989年宜宾市水电局就给九里村送来葡萄枝条,让他们种植葡萄,但当时很多村民的观念没有转变,认为:水果不能当饭吃,还是继续种水稻、小麦。郭昌荣等生基社部分群众在凉姜乡党委、政府和村干部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下,“冒险”地种了19亩葡萄。
三年后,葡萄挂果了。因离城区近,葡萄上市新鲜,他们都卖了一个好价钱。其他村民看到郭昌荣他们尝到了甜头,在他们的影响和凉姜乡政府的帮助下,种葡萄的农户慢慢地变得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一个村规模。
目前,九里村有90%的农户家里都种有葡萄,葡萄收入已经是各家各户的主要经济来源。郭昌荣说:“我家种了近3亩地的葡萄,单是卖葡萄和自家酿造葡萄酒卖给游客就收入近3万元。”
生态观光农业富了民强了村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凉姜乡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要求,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出了特色、调出了效益,生态观光农业成为凉姜乡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从2000年开始,凉姜乡就开始举办迎春桃花节,每年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时就有许多游客到这里来游玩、赏桃花,九里村的村民为此而兴办起了农家乐,并逐步形成了生态观光农业。
现在,九里村成规模的农家乐就有25家,为游客提供吃、喝、玩的场所。农家乐也成了郭昌荣家收入的另一来源。他说,每年举办桃花节期间,他家办农家乐收入都有1万多元。
沼气烧的旺 生活过得“火”
俗话说:“富不丢书,穷不丢猪”,农村人都有喂猪的习惯。郭昌荣家以前住的是小青瓦房子,厨房和猪圈是挨在一起的,其中猪圈就是厕所。通过凉姜乡生态观光农业之路,郭昌荣挣了不少钱。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他,现在修起了小洋楼,厨房、厕所、猪圈全单列开来,卫生了许多。
以前郭昌荣家做饭用柴火,整个厨房烟熏火燎的,墙壁上都是黑糊猢的,而且还吊满了阳尘吊吊,做饭时还时不时的掉在锅里。用柴火时,在灶堂里放一把柴,一边还要搞一下米锅,有时再抹一下脸上的汗水,那就成了“花猫”脸啦。现在政府的带领下,改用沼气了,开关一拧,火就点燃了,做饭方便多了。郭昌荣说,从地里做完农活回到家中,火点燃就可以烧水洗澡、做饭,真是比以前用柴火或煤方便、实惠、省时多了。他们新修的厨房都贴满了瓷砖,整洁得很。特别是他老伴,在厨房做饭的心情都不一样了。
不换鞋子反而不习惯了
随着,九里村农村经济的发展,住房条件的改善,村民对卫生等环境要求越来越高。郭昌荣说,他以前进城走亲访友,刚到家门口就让换拖鞋,很不习惯。现在自己家住房条件改善了。他们从地里做完农活回家或者到外面转一圈回家首先要换鞋子,现在不换鞋子反而不习惯了。
2006年10月九里村获得了“全国卫生村”光荣称号。九里村这里院子与院子之间都有水泥路相连,不论是晴天还是下雨,走家串户也不会象以前满脚都是泥。而且每个大院子都有焚烧池,每家的垃圾都倒入焚烧池进行焚烧。郭昌荣说,以前他们的垃圾没有地方放,就只有倒在自家的房前屋后,搞得环境卫生很差,苍蝇、蚊子很多。
“这十年,九里农村的吃、穿、住、行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就象我家一样,一天比一天好。”郭昌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高兴地这样说道。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