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农村合作社 -> 村社风采
四川新添四个国家级名镇
时间:2009-10-29 17:15:28来源:[标签:出处]作者:王敏生
 

仙市镇:细数悠远的盐运古道

自贡市沿滩区仙市镇,曾是自贡井盐出川的必经之地,因“四街、四栈、五庙三码头、一鲤三牌坊、九碑、十土地”,以及精美的古典建筑群和佛教文化兴盛而闻名遐迩。

陈家祠侧卧在街边,这里是清代盐商陈氏家族集体活动的地方。冯大爷对记者讲:“我的祖上是明朝洪武年间来这个镇的,家里90%的人都以运盐为生。仙市自古是自贡东大道下川路运盐的第一个重要驿站和水码头。”明代以后,自流井盐场蓬勃发展,井盐产量大增,除少量经陆路外运,主要通过釜溪河水路运输,经仙市镇,到邓关,到沱江,最后到达重庆进入长江。据说,当年釜溪河流经仙市时,有一个长长的石滩,盐船没法直接下行,只能将盐包卸在上码头,再由人工搬到下码头,重新上船外运,冯大爷的祖上就参与过这历史上有名的“盘摊过坳”。“因为这样的天然局限,再加上河水受季节涨落的影响,挑夫、盐商、船家滞留于此,形成了一个人流聚集的镇。”

透过镇里的精妙建筑,还能想象出古镇繁荣时的景象。天上宫除了起伏开合,层次分明的门厅、戏楼、疏楼、大殿等,还有个曾为集贸市场的院坝。在古街、风雨桥、栅门等处转悠,还能依稀看到古镇那时木船云集,盐担蔽街的兴盛场面。

尧坝镇:“川南影视城”念起保护的“紧箍咒”

从泸州出发车向东行,大约1个多小时,就来到合江县尧坝古镇。

在1公里长的青石板古街道上行走,随处可见小青瓦房。房子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有致,下街房宁静平和,瓦脊连成一线,形成有节奏、有韵律的2000多间的古民居群落。

古镇标志性建筑是大鸿米店,为清嘉庆年间武进士李跃龙所建,著名导演黄健中在此执导拍摄了影片《大鸿米店》。

住在米店侧对门的朱氏豆花庄老板娘,一说起影视拍摄就滔滔不绝:镇上先后拍摄了《狂》、《大鸿米店》、《山风》、《泸州起义》、《英雄无界》、《功夫骄子》等十多部片子,著名导演凌子风、郭宝川、黄健中,影星许晴、尤勇、陶泽如、杨昆、石兰都来过这里。

对原汁原味东西的保护,居民们可不含糊:“成为名镇后,这里的人气更旺了。这些保存完好的原始建筑是宝贝,没有政府的同意,大家都不会对所住房子有任何改动。”

镇长李小蓉告诉记者,影视拍摄带来的商机让居民尝到了甜头,对古镇一草一木的保护意识更强了,对影视剧组进入的条件更严格。

太平镇:探寻花团锦簇的“红色”

古蔺河与赤水河交汇处的古蔺县太平镇依山傍水,很早就是川黔商旅聚散之地。踏进古街,“红色味道”便扑面而来。

迷朦中,忽见一门口标牌,上写“红军驻地旧址”,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里家家户户都“与红军有关”。许多铺面上方的门楣上,都有一块醒目标识:“红军炊事班”、“女红军住所”等。据了解,整个镇有红军纪念遗址87处,红军渡口、长征街等红色景观随处可见。老街是一条极为古朴的街,70年前,工农红军长征途经太平渡,驻扎于此。如今,老街早已辉煌不在,沿着老街石阶往山上走,只有那磨光的石头和古老的建筑,诉说着历史的沧桑。“红军和我们家家户户都建立了深厚感情,大家贴对联,写的都是红军。”

红色,是太平镇永远的记忆。据了解,目前,泸州已将古蔺县太平镇与贵州习水、茅台、娄山关、遵义城等“革命遗址”串接起来,打造“红色旅游”亮点。

黄龙溪镇:续脉文化的方式是保留传统

黄龙溪有一堆足够自恋的资本:古蜀王国最后的军事据点、三国蜀汉政权的圣迹之地、崛起于宋代的乡村商业集市、清初以来新兴的移民场镇、水运码头、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古镇拍过180多部影片……最令人感怀的,是它随处可见可听的传统文化。

在成都黄龙溪古镇复兴街一扇古朴的木板门里,住着几位铁匠师傅。“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是每天镇里听得最多的声音。

王师傅16岁便开始学铁匠手艺,干这行已有40多年。“那时候铁匠主要打制生产和生活用的铁具,如锄头、犁、镐以及菜刀等,工资在当年可谓属于高收入了,每月在69元左右。”后来铁匠铺垮了,老王又开始了个体户的铁匠生涯,一干又是22年。

除了打铁声,每天晚上的打更声也是镇上人最习惯的声音。据说,这打更的铜锣已经传了三代。如今打更的谢师傅告诉记者,这个镇子的每一条街,走了几十年,闭着眼睛,他也知道要走的路。“更是不能乱打的,二更就是二更的打法,如果乱敲的话,别人不知道出了什么事。

镇上的人们也早已习惯了晚上在这样的声音里安然入睡,老年人都说,听不到更声的夜晚,睡都睡得不安稳。(记者 刘佳 代晓明 刘廷远 实习生 张亮)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