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叮铃铃……”不久前的一个晚上,福建尤溪县农业155中心的电话响起,新阳镇大棚黄瓜种植户郑美衍打电话到蔬菜站,反映大棚黄瓜病因不明,请求派人确诊。次日一早,县农业局中心主任卓传营便带领植保、蔬菜等专业人员赶往新阳。经过察看,大棚的几种蔬菜有综合病害,专业人员随即开出了对症的农药。几天后,专业人员再次到现场察看黄瓜长势。郑美衍动情地说,“农业155真是‘及时雨’,这次为我挽回经济损失至少有5000元。” 郑美衍的经历是福建省“农业155”热线为民办实事的一个缩影。自2001年6月13日在全国率先开通专门为农服务的统一热线号码————969155以来,福建省以热线为载体,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和机制,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受到广大农民的好评。目前,福建省所有设区市和县(市、区)都开通了969155热线,省农业厅和设区市农业局分别设立了969155指挥调度中心,各县(市、区)设立了969155服务中心,710个乡镇建立了969155服务站。 为了形成良好的互动工作机制,更好地为农民兄弟服务,各地热线站点加强了与当地党委组织部门的协作。三明市热线站点与市委组织部开展共建活动,福州市热线站点与市委组织部、市社区办共建农村社区服务联动网,龙岩市热线站点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开展“969155幸福农家行动计划”,宁德市热线站点与市农村社会服务联动网实现整合。这些措施,进一步拓展了热线服务的发展空间,增强了服务功能。 作为农业主管部门,要帮助农民致富,必须有效地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使科学技术转化为农民增产增收的途径和手段。为此,福建省各级农业部门确立了“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难必帮,有诉必查,优质快捷”的服务宗旨,以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这些内容包括: 一是开展电话咨询。及时接听和解答农民群众关于农业生产、技术、市场信息、减负、农业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电话提问;二是进行现场指导。对电话咨询未能解决的问题或遇到紧急事件,及时组织人员赶赴现场指导和解决;三是实施科技下乡。针对一些咨询问题比较集中、交通不便的地方或农产品主要种植区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开展科普讲座、技术咨询和政策宣传等活动;四是提供技术资料。针对农民咨询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专家编写通俗易懂的服务问答小册子,免费提供给农民;五是开展培训示范。根据农事季节和新技术推广普及的需要,不定期举办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药、新肥料培训或进行现场示范;六是拓展网络服务。全省933%的县(市、区)开通了969155网站(页),有的还建立了乡镇子网站,开通网上咨询,进行农产品网上交易。有的开通手机短信平台,及时开展农业病虫害防治、自然灾害预警、时令性农事技术指导、农产品价格信息等服务;有的开通语音自动咨询系统,帮助接听非工作时间的咨询来电;有的通过专版、专栏和简报等形式,将产业动态、产业政策、项目信息、新技术、新品种,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的好经验、好办法等,及时发送给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 2003年6月4日,尤溪县梅仙镇的曹世汆来到155服务中心寻求帮助。他种植的20多亩食用仙人掌没有销路,服务中心了解情况后,立即帮助网上销售,不久就有客户上门联系,仅山东的一家就买走2万片,价值10万元。几年来,969155信息发布已由原来单纯发布农情、苗情、灾情、实用科技信息,逐步向生产信息、政务信息和市场信息相结合,本地信息和外地信息相结合,国内信息和国际信息相结合,当前信息与分析预测信息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满足了农村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服务范围也逐步拓展到农技推广、产品促销、市场信息服务、政策法规咨询及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个领域,成为农村信息服务的有效载体,起到了解民忧、帮民富、稳民心的作用。 采访中记者听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2007年2月15日将乐县黄潭镇大坪村一名余姓农民误服农药中毒,送到将乐县医院已是凌晨一点多,病人昏迷不醒,值班医生因对该种农药中毒特性不甚了解,无法制定针对性的急救措施。此时,患者家属拨通了黄潭镇西湖村农家155电话。接到电话后,技术人员立即查阅资料并及时将资料反馈给相关医生,医生据此采取了正确的抢救措施,使患者转危为安。 农业155本着“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提供快捷有效服务”的宗旨,为农民办了许多实事,群众称赞说,“金线、银线不如155服务热线”。据统计,6年来,福建省服务热线共受理来电咨询1536万人次,组织高中级技术人员开展现场咨询、指导286万人次,举办各类培训班27万场,培训农民184万人次,为农民减轻负担和减少损失12亿元,新增经济效益近11亿元。同时,服务热线还在解决农产品卖难、扩大出口、农业防灾减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福建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记者 石伟 通讯员 周冰) |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