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郑家村,一瞥难忘的是村里“三榜”。
“纳税榜”里比贡献
郑家村是全镇首富村,村民人均纯收入8000多元。依靠机械加工致富的村民本该踊跃纳税,但他们却非常小气,有的加工户为躲避税收,白天锁上家门,晚上再偷偷干加工活。究其原因,一则加工户纳税意识淡薄;二则村里的电量短缺,村民们有怨言。
针对这种情况,该村利用废弃地建起了占地200余亩的村级工业园,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安装了36台200千瓦的变压器,彻底解决了村民们的用电难。同时,村里推举10名德高望重的村民,让他们负责全村加工企业和个体业户的纳税观教育,设立红黑两块“纳税榜”,“红榜”用于表扬纳税模范,“黑榜”旨在通报后进,根据两榜记录情况,年底综合表彰。纳税榜公布以后,“小气”的村民大方起来,催缴收税的少了,主动纳税的多了,近几年来,“黑榜”逐渐没了用武之地,竟然空闲了两年多。
“孝贤榜”里照镜子
“贤孝之风古今传,儿守老父病床前。吃喝样样不怠慢,闻者敬佩佳话传。”村民郑德礼15年如一日精心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他的事迹被刻在了该村的“孝贤榜”上。
郑家村通过典型引导、“孝贤榜”监督的方式,首先让广大村民评选了“十大孝星”张贴在“孝贤榜”上,并把郑德礼等人孝顺老人的故事广为宣扬。同时,发动纳税大户捐款40多万元建起了集休闲、学习、健身于一体的老年文化娱乐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文体活动。一时间,村民尊老敬老蔚然成风。自“孝贤榜”设立以来,该村92名村民榜上有名。
“公德榜”里传文明
说起小村里的公德榜,是由一个故事引起的。2001年春天的一个清晨,菏泽司机王庆运拉着一挂车铁料从郑家村街上通过,不慎把一村民的院墙碰倒,村民缠着王庆运索要1000元赔偿费。村两委成员闻讯后及时赶到,做通了村民的工作,王庆运没用赔偿一分钱。
通过这一件事,村干部认识到仅经济上富裕了还不行,关键是要解决思想上的“贫穷”。他们利用这一事件,通过道德评议会形式,积极开展村民思想教育,引导村民从身边小事做起,道德评议会成了村民们的“焦点访谈”,评议过的好人好事都记录在“公德榜”上。现在,村里的街道大家争着扫,路两旁下水道的垃圾人们偷着清理,自“公德榜”设立以来,记录群众好人好事374件,村民出义务工4862个,244人被评为文明标兵,56户被评为文明户,去年该村被评为市级文明村。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