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农村合作社 -> 村社风采
浙江杭州:这个村的人从不羡慕城里人
时间:2009-10-29 17:16:21来源:[标签:出处]作者:王敏生
  尽管脑海中对农村的印象已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一踏入蒋家浜村,我不由自主地把“啧啧”的赞叹声挂在了嘴边。宽阔的村道,漂亮的洋房,还有大面积的生态花园。
采访村里的年轻人,他们只会急急地告诉你,今年要再给家里多添一样什么“大件”,接下来要搞定一桩什么样的生意,然后抽身忙活去了。只有村里六旬以上的老人,才会满足而悠闲地给你讲一段蒋家浜的故事:10年前,我们都是白天下地干活,晚上聊几句就早早上床睡觉。最怕生病,去城里医院看病实在太贵……
这个故事越讲越美好。30多公里的臭水沟变成了宽阔的清水河,村中央建起了250多亩的生态公园,还有人均150平方米的绿化面积,逐年提高的村民年底分红,合作医疗报销和养老金……
采访结束后,我走进了那座生态公园,遇到一位正在散步的村民,他笑着说:“以前觉得农民啥都没保障,现在却觉得我过得比城里人还悠哉。”
每个村民拥有超过150平方米的绿地,每年交20元钱就能“免费”看病,每位老人有500元的“养老金”……这些都是每个蒋家浜村村民所能享受到的“优厚待遇”,足已让大多数城里人羡慕不已。昨天,记者走进了这个处处透着幸福安宁的小村庄。
空地全都要“见绿”
在杭州的农村,拥有一幢150平方米的小洋楼已不算希奇,但人均拥有150平方米的绿地就非常罕见了,远远超过杭州“园林绿化示范村”人均绿地面积7平方米以上的标准,而恰恰蒋家浜村的村民就有这样的好福气。
走进蒋家浜村就像进了“后花园”,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栽花种树,而几年前,村里还是灰蒙蒙的一片,没有绿化,没有垃圾箱,村道狭窄坑洼,一碰到雨天,整个村子就像个大泥潭。
富村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全村上下达成了这一共识后,便积极地行动起来。凡是空地都要绿化,臭河全部进行清淤整修建绿,投资1000万元,新建9000多平方米的生态公园……全村绿化面积已超过300亩,占全村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交20元就能免费看病
农村里的人最怕生病,而蒋家浜村的村民却没有这样的烦恼。
“每人每年只要向村里交20元钱,全年的看病费基本就不用愁了。”说起村里的合作医疗制度,许多村民都一脸满足。村民们的“看病难”有了保障,但村委会却“亏本”了。
村书记蒋兴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村里收上来的合作医疗费一共4万元,而实际支出的医疗费用有80多万元,多出的钱都是村里从其他开支中省下来的。当时村里有少数人提出过异议,说村委会出手太“大方”了,就算城里人也没这么高的福利。但蒋兴祖坚持认为这是村里的头等大事,大不了村里少买几辆车子。
村级养老起步最早
在蒋家浜村,村里600多位老人的养老也不成问题,村里在杭州率先启动了村级养老保险制度。
在养老保险未实施前,村里的许多老人每年都只能拿到500元左右的生活费,启动养老保险后,村里每年都会交近300万资金到相关的养老保险部门,这样一来,村里的每位老人每月就能领到500元左右的“养老金”,一下子提高了10倍多,对吃穿并不怎么讲究的老人来说,已经足够了。
村名片
蒋家浜村是杭州市拱墅区康桥镇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一个村,常住人口2702人,外来人口近2000人,总面积2.2平方公里,取得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文明村、省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省级园林绿化村、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先进村等十几项荣誉。
把钱花在医疗、养老上,值!
——蒋家浜村党委书记蒋兴祖
人高马大,黝黑的皮肤,一脸的憨厚,一看就是个实在人。作为蒋家浜村的当家人,老蒋功不可没。
记者(以下简称记):怎么当上村官的?
蒋兴祖(以下简称蒋):我是土生土长的蒋家浜人。15年前,我被全村的人选了当书记。既然大家选我,我就要让每个人越过越好。
记:怎么想了一想,花巨资开始改善村里的环境?
蒋:这也是近年来才有的想法。刚开始做书记那会儿,一门心思搞创业致富,哪有心思放在那上面。这几年,全村90%的村民都住进了新式楼房,30%买了汽车。这时候就觉得村里的环境有点说不过去了,环境好,心情就好,这日子才锦上添花嘛。再说了,现在不治理,等到有一天环境恶化了,再多的钱也买不回来。
记:在医疗和养老保障上,你宁愿“亏本”,村里有不同意见吗?
蒋:几乎没有反对意见。看病难,养老难是压在农民头上的两座大山,大家特别能理解。虽然村里每年要少买几辆车,少请人吃几顿饭,但是值!
要不是村里,我撑不到现在
——蒋家浜村村民倪耀良
8年前,一家四口挤在一间长满青苔的小泥房内,全家没有收入来源。身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男主人,14年来大部分时间都是躺在床上。女儿要读书,年迈的老母亲要照顾,生活的重压下,他几乎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
昨天,记者走进了倪耀良家的两层小楼。虽然没有村里其他小洋楼那么“豪华”,但倪耀良已经很满足了。但是最让他安心的是村里还包了他10多年的医疗费,把妻子安排到村办企业上班。
“我这病是慢性的,一年光吃药就要1万多块钱,被这么一大笔医药费拖着,家里人就算再努力,也过不上好日子。”倪耀良说,“多亏了村里的合作医疗保险。
倪家现在每个月有固定的700元收入,这是妻子在村办企业上班的薪水。不过,要供养女儿一学期2000元的学费,还是有点拮据。村里体贴地给倪家买了10对长毛兔,还请来技术员定期上门传授养殖技术。现在光剪兔毛,就给倪家增加了几千元的年收入。
不仅如此,村里还每年“特批”了800元,作为倪耀良老母的“养老金”。同时承诺,要是女儿考上大学,学费也由村里出。
“要不是村里,我哪能撑到现在。”倪耀良抹了抹眼晴后说。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