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农村合作社 -> 村社风采
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长木村
时间:2009-10-29 17:16:46来源:[标签:出处]作者:王敏生
  离湖南省邵阳市区约五公里的双清区高崇山镇长木村属典型低山丘陵地貌区,无河流穿过,自然资源贫乏。但该村却名列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五十例。该村到底依仗何种特色而享此殊荣?带着这一疑问,记者于2006年8月11日上午8点半走进了这个藏在红色丘陵中的小山村。
“领头雁”眼中的长木村
在村主任曾云胜家中的书桌上,叠放着一套三本的《近距离看美国》。曾云胜坦言自己很欣赏美国的两点做法:一是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非常到位。二是其高等教育的普及面广,民众素质非常高。1997年,曾云胜通过民选当选为长木村村委会主任,成为了该村的“领头雁”后,他直接把这些思想纳入到自己制定的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中去。根据他的规划,在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业的同时,83%的人家建起了沼气池。培养沼气所需的肥料直接来自猪栏,这样既解决了沼气的来源问题,又有效地处理了养猪所带来的环境卫生问题。由于沼气的普遍使用,上山砍柴几乎成了历史,这样就让濒临“秃顶”的丘陵获得了重生的机会。曾云胜抓住这一机会,大力倡导植树,并把这作为衡量本村发展的重要指标。绿化的另一个措施是全力推广葡萄种植。长木村的葡萄种植有上百年历史,曾云胜成立了葡萄种植协会,并任命本村的一位葡萄种植高手为技术员,专门负责研究品种改良问题。长木村的葡萄跟生猪一样,很快成为了该村的支柱产业。而遍布全村的葡萄架,无疑又是美化环境的一道动人风景。令曾云胜最自豪的并非仅这些成就,而是全村人对教育的观念。他告诉记者,村里人有红白喜事,他不一定会亲自参加,但谁家小孩考上大学,他一定上门送匾,以示祝贺。在曾云胜带动下,近几年来,每年村里都要送出6-8个大学生,目前已有72个大学生。而已毕业的大学生,既给长木村带来了经济收入(往家中寄钱,以扩大家中的种养业),又给村民们不断带来新的观念,整个村民的素质无形中也得到了提高。以增进教育促发展,在生态和谐中求发展,这就是曾云胜为长木村设计的发展之道。在他的眼中,长木村无疑正沿着这条良性发展的道路大步向前。
普通村民眼中的长木村
曾顺喜,41岁,初中文化,长木村第6组居民。老婆邓军民,38岁。有一子一女。年收入1.5万,在长木村属收入中等型。按照社会统计学,综合他的政治地位、经济收入来分析,曾顺明属于典型样本,能够代表一个调查区域内50%以上的调查对象。
遇见老曾的时候,他正从地里扯下两个冬瓜抱回家。在长木村一间普通农舍的屋檐下,记者与他完成了一次对话。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主要经济收入靠什么?
曾顺喜(以下简称曾):养猪。一头猪可以赚个百来块。另外还种点桔子,有市里的小贩来村里收,主要是来收葡萄的,顺便把桔子也收了。
记:为什么不种葡萄?
曾:忙不过来,种葡萄也是个细活,操心多。主要想多养些猪。村主任的老弟养了千把头猪,一年可收十几万。
记:是不是因为他是村主任老弟,有什么优惠政策?
曾:没有没有,都一样。主要是要有本钱,村主任屋里以前跑运输,还开过冰厂,赚了些钱。
记:觉得你们村长怎样?
曾:他是我们投票选出来的。他能办事,讲出的话有道理。
记:他提倡送子女读书,你觉得怎样?
曾:这是好事。现在我们这里读书成了风气。哪家不送小孩读书,就会被人讲闲话。我老大在十一中读高中,老二在兴中完小读初中,只要他们肯读,我就送,大家也是我这想法。我们这边风气真的好,年轻人没看到有打牌赌博的,都在读书。
记:现在砍柴的多不多?
曾:除了几个老人,没人去砍了。
记:你装沼气池花了多少钱?
曾:我装得早,也用了4000块,不过市里的单位援助了1600块。
记:好用么?
曾:用起来利索,没有烟,又花不了什么钱,肥料猪栏里有的是。
记:你田里不要用肥料吗?
曾:我们这里五分地一个人,没有田,就种点菜,不要用多少肥。烧沼气也不用多少肥料,一年两担就足够了。
记:今年养了多少猪?
曾:十多头。去年猪肉跌价,三块二毛五一斤,我亏了。今年涨到三块八,要是赚得多,我还打算多养。
记者眼中的长木村
采访完曾顺喜后,记者沿着长木村的乡间水泥道走了一圈。道路两边以樟树为主,不远处的丘陵上则多松树,间或有一片一片的竹林,渲染出层次不同的绿,极为养眼。有人家的地方,门前除了葡萄架外,还多桔树和枣树。时值8月,葡萄形状饱满,呈现出半透明的绿,仿佛翡翠雕成:枣子则青中透红,一串串悬挂下来,触手可及户只有桔子尚未成熟。沿路可听到各种不同音质的鸟鸣声,有时还能清晰地听到翅膀扇动的声音,显示出那只起飞的鸟就在旁边的树丛中。空气清新,没有城市中频繁来往的车辆,感觉很舒服。走了大约1公里路,右边陡见一片开阔的平地,五六口塘连在一起,水平如镜。让记者感到分外惊喜的是,居然有群白鹭在塘上飞翔。山塘都是人工挖出来的,不仅可以养鱼,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弥补了长木村没有河流过境的遗憾。记者想,人力可以破坏生态,也可以弥补环境的缺陷,关键就是用力的方向对不对。长木村是用对了方向,所以它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发展的环境。按照纯GDP的要求来考核,长木村不算出色;而按照绿色GDP的标准来看,长木村肯定是第一流的。单纯的追求GDP,往往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且促成一种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在短期内,这种追求会赢得一定经济收益,但当对生态环境破坏到一定程度以至于严重影响人的生存后,往往不得不回过头对生态进行修补,而生态环境具有不可逆转性,所以这种修补往往花费巨大而收效甚微。从这个角度来看,那种短期的GDP增长其实是种负增长。只有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居民文明程度的增进等因素包括进来,才能够判断出某一地区是不是真的有所进步。正是基于这个标准,所以长木村才入选“五十例”之中吧。
离开长木村的时候,记者想起了曾云胜提出的“五个一”发展目标:一百名大学生,一千个果园,一万头生猪,每户一栋新房,人均年收入一万元。按长木村的发展趋势,这个目标不难达到。而在记者的眼中,一座村庄,如果环境优美、文明和谐,人人丰衣足食,那么,是不是家家能达到拥有小车的地步,并不是那么重要,物质上的追求是为了保证精神上的和谐宁静,如果反过来破坏了这种和谐,便是走向了追求的反面。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