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河南省长葛市,面对着农村新的变革机遇,农民们在不同的“岗位”上打着小算盘,念着“小九九”,加快自我“角色”的转变,撵着新农村建设的“大形势”。 “手工活”又累又重成本高,收入想增要打工 今年夏天,大赵庄村的王金玲感觉是彻底从农活里解放出来了。地头一站,布袋一撑,三亩小麦不到一小时便“场光地净”。之后种上了玉米,打了除草剂,追了一次肥,前后一两天便完成了玉米田间管理,净等着收玉米了。这些活,都还是王金玲一个人做的。头几年,王金玲可并非如此轻松。一到麦天,王金玲全家老少齐上阵,一个星期也忙不完。当时也有收割机,也有除草剂,为啥不用?掐指一算,一亩地得几十块,顶半袋小麦。只好下苦力了。 现在“手工活”退了“二线”,原因很简单,王金玲的丈夫、儿子或做生意或打工,一天几十几百块,王金玲也在本村的一家企业里上班,一月能挣个六七百元,一天的工资就能买两三亩地的除草剂。庄稼活成了“次要活”,谁也没空蹲在日头地里干那些成本高、劳动强度大的“手工活”了。 链接 长葛市民营经济组织已达2.68万家(户),规模以上企业230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8家。60万农民无外出打工的奔波之苦,无缺钱少花的后顾之忧,在家门口既工亦农,年人均现金收入达到3898元。 力气再大不挣钱,薄技在身挺轻松 一到月末,美滋滋地扳起指头算算当月能挣多少钱,成了杨塞村森茂公司职工田治勇的习惯。 40岁的田治勇是杨寨村的一名普通农民,眼看着周围群众各显神通忙着挣钱,他也暗暗盘算,先在几亩地上下功夫,可玉米、小麦什么的,刨了几年才知道刨不出金块来,眼看着手头吃紧,他便进城寻找“商机”。可又因没有一技之长,当了一名下力的装卸工,虽说每月能挣个六七百元,可那是用力气换来的。“要是自己身体出毛病了,那可咋办?”一天他心里一琢磨,不妙!赶紧看周围的能人是咋挣钱的,发现他们都是有点能耐的“手艺人”。田治勇停下手中的活,到市里培训农民工的学校请教,到本村的几家企业里“实习”,今年过完春节,终于成了本村森茂公司的一名镀锌工。当然最让他高兴的不是每月的800元工资,而是比起装卸工,镀锌工的工作真的很轻松。 链接 长葛市每年接受各种培训的农民达40多万人次,全市360多个行政村,村村都有30—50名致富能手和科技示范带头人,家家都有“知识型”农民撑门面,知识增长因素已占了农民增收份额的70%以上。 每天喝奶挺划算,日常起居蕴“真经” 周金钟是官亭乡黑董村的一位农民,今年已67岁,可见到他的亲戚朋友们都说他气色好,像个50来岁的人。外人不知,周金钟心里最有数,他的防老秘诀是天天喝牛奶。 2002年,村外办起了一家奶牛厂,当时的周金钟面色并不红润,身边也不断“小药片”。他听说喝牛奶能提高免疫力,便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掂上空瓶去买奶。一连喝了三四年,喝丢了药片儿。灌奶路上也多了几十个“志同道合”的老少伙伴。 “生一次病少说也得十来块,自己受罪,又拖累家人。一天一瓶奶才一块钱,花钱少,身体好,干活有力气。高质量的生活其实投入少,效益高,看亏不亏。”这是周金钟和几十个老少伙伴们喝奶喝出的“真经”。在周金钟的示范下,村民们从自家的饮食起居、庭院布置到村里的街道修整什么的,那是越来越讲究了。 链接 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长葛市以许昌至长葛16平方公里城乡一体化新农村示范区为依托,在全市农村开展了富有特色的“文明乡镇”、“文明村”和“文明村民”、“致富能手”等系列创建活动。
|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
中国农资供销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全国三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中农兴业工程指定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中国农资供销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17
nzgx.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20904号-1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233号
联系邮箱:zgnzgxw@163.com 联系电话:010-56021281 18610056221 18612925535
业务:

客服: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