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夏时节,走进江苏张家港的乡村,处处显现出勃勃生机。 一条条水泥马路平坦宽阔、蜿蜒延伸;一幢幢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干净整洁;一片片休闲绿地和一个个文化活动场所点缀其间;还有方便群众的“购物超市”也在向村民集中居住区迅速“布点”,这些构成了一幅令人神往的苏南新农村图景。 “对照党中央提出的‘十六字’要求,张家港有责任在经济发达地区率先探索出一条既富有自身特点,又能让百姓认可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张家港市委书记黄钦对此充满信心。 张家港正在以一以贯之的创新精神绘写着现代乡村的“样本”。 提升富民“底气”:全方位增强穷村“赚钱”能力 建设基本现代化的新农村,首先要提升富民的“底气”,而壮大村级经济的发展是其关键要素之一。 张家港现有181个村。虽说苏南富裕村多,但是村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存在。2005年张家港市农工部门的普查显示,年集体收入不足30万元的经济薄弱村就有47个。 “张家港建设新农村的重点难题,是要多途径提高穷村和农民的‘赚钱’能力。”市委市政府对此提出,新农村建设要与推进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相同步。市里决心花3年时间,为每个薄弱村建造4000平方米标准厂房。 他们算了这样一笔账:建厂房,一般每平方米450元至600元。其中,市财政补贴250元/平方米,市级帮扶单位支持100元/平方米,镇配套补贴50元/平方米以及用地方面的相关费用,建设资金不足部分由镇村自筹。厂房盖在乡镇工业集中区内,不搞村村冒烟,产权归村集体,不得转让不得出售,按政府产业导向招商。同时,张家港市财政实行倾斜:拿出4700多万元予以支持。按照目前租金每平方米70―90元的行情,47个薄弱村每年至少增收20万至30万元。 这个思路得到了积极响应。去年,张家港市里安排47个薄弱村建12.3万平方米厂房。年底,7.6万平方米已竣工。一幢幢标准型厂房在乡村大地拔节而起,坐地生财,成为村级财力的突出增长点。如今47个穷村的钱袋鼓了一圈:仅2005年一年,总收入近2000万元,比上年增收567万元。 杨舍镇成功实施村级经济“三年三大步”战略,去年51个村每个村的可用财力都突破了80万元。今年这个镇又确立了“用一年时间,实现村村可用财力超百万”的奋斗目标。金港镇双山岛四面环水,作为生态保护区,不能办工厂。为此,镇上特意在镇工业集中区辟出100多亩地,让岛上的4个薄弱村“离岛登陆”盖厂房,已盖好的3万平方米厂房全部找到了“房客”。 村级财富的快速集聚,使农民直接享受到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塘桥镇青龙村1177户村民成了“社员”,村社区股份合作社首次进行分红,共发放红利160980元;锦丰镇镇北社区有1789人享有股份,其中集体股占47.9%,个人分红股占52.1%;南丰镇建农村把60%的集体资产量化到了村民手中。目前张家港市“三大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169个,涉及农户3.1万户。 2005年底,张家港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8750元。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投资性收入、政策和转移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体,比重超过80%。 7000万投进“水”里:再现江南乡村特色风光 张家港市域十分之一的版图“泡”在水中,8073条河道星罗棋布。 在大新镇中山村北中心河段,人们看到,这里清水流淌,小桥横卧,粉墙黛瓦,枕河人家,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 据介绍,几个月前这里的河道实施了一道“手术”――“拆坝建桥”:投入资金35万元,拆除原来的8条阻水坝头,改建为1座农桥、1座机耕桥、1座人行便桥、2座板涵和1只简易涵洞,于是,中山村又一次恢复了江南水乡特有的灵动。 张家港市早在五年前就已经启动农村治水,到今年3月底已疏浚河道5866条,今年还要疏浚756条河道。从今年起,张家港还将用3年时间,把全市河道中近10000条阻水坝头全面拆除,以桥代坝,进一步沟通水系,改善水质。统计显示,张家港五年治水,财政投入超过7000万元。 “为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把这么多钱‘投’进水里,非常值!”张家港的决策者们提出,建设新农村不能把中间的“农”字去掉,江南水乡、田园风光的农村特色不能丢。 城郊小镇前溪巷无疑是个“典范”。这里乡村小路曲径通幽,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新建的楼房700多户自然分布,风格多样而和谐。依着原来的地形地势,点缀游园绿地,1.8平方公里范围内建起了8个小公园,村民们家家“推门见绿叶、开门闻花香”。 如今的乡村,清澈的河道两边树木葱茏,垃圾集中丢进垃圾箱,由专门的垃圾清运车负责清运,环卫工人出没在村庄……这种城市有的卫生环境、卫生设施,已遍布张家港的农村。 村容村貌是新农村建设最直接的体现。近年来,张家港市科学规划,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配套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将传统分散的自然村庄建设成为土地资源集约、基础设施配套适宜、乡村风情浓郁的农村新社区。 张家港市还对不足50户农民的自然村进行搬迁合并,先后将6.3万户农民搬迁到镇区和农村社区集中居住,腾出宅基地面积4.7万亩。 “室内现代化,室外洁净美”,是张家港百姓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直接的体验。环境改善了,生活方便了,农民的心情更舒畅了。 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多元服务网惠及49万农民 “让公共服务更多地覆盖农村、更好地惠及农民。”这既是张家港市委、市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确立的理念,也是他们持续不断的积极实践。由此,一张完善的公共服务网已经遍布农村。 从2003年起,张家港市率先在全省推出了全新的纯农民养老保险和农保转城保办法,两项政策几乎惠及所有农民。同时,张家港又推出了全市老年农民养老补贴制度,近10万名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老年农(居)民享受到了每月80元养老补贴。为此,市财政掏出了上亿元的补贴资金。 2005年,张家港市再度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最初的每月100元提高到每月200元,全市5854户农村低保对象应保尽保,为保障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支起了一张“安全网”。 2005年,张家港对全市132个人均耕地不足0.1亩的村民小组全部撤组转户,涉及农民6908户、18100人,投入安置资金3.25亿元。撤销建制后被安置的农业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实行基本生活保障。 在解决农民生活保障的基础上,张家港又着手建立新型合作医疗体系,解决农民医疗难题。农民只需交纳40元,其余80元由市镇两级贴补,遇上大病,最多可以得到34800元的补偿。农村五保户、低保户、“三无对象”参加合作医疗,其个人出资部分由镇财政支付。今年,全市99%的农民人手一张新型合作医疗IC卡,实现了刷卡就医。 张家港还有一个城乡互通的就业网络,通过政策扶持和免费培训,帮助农民就业、创业。去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32144个,帮助6906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和11017名失地农民实现就业,7261名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 今年起,张家港实行城乡自来水“同网同价”:无论市民或农民,喝一家水厂的水,价钱一样,城乡“同饮一网水”。目前,张家港城乡集中供水比例达七成,到明年,最后十多个乡镇水厂将关闭,20多万户农民全由市里集中供水。 &nb
|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
中国农资供销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全国三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中农兴业工程指定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中国农资供销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17
nzgx.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20904号-1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233号
联系邮箱:zgnzgxw@163.com 联系电话:010-56021281 18610056221 18612925535
业务:

客服: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