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农村合作社 -> 村社风采
黄羊川发展纪实
时间:2009-10-29 17:17:40来源:[标签:出处]作者:王敏生
  神奇美丽黄羊川
---黄羊川发展纪实之一

  沿古浪十条公路一直向东走,绕过碧水荡漾的曹家湖水库,便进入一片狭长的山间平川,一条不很宽的河流将它一分为二。夕阳下,村舍、农妇、炊烟、良田、麦垛以及辛勤劳作的庄户人家,构成了一幅恬静自然的田园风光图……这就是水草丰美的黄羊川。
  曾几何时,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黄羊川人平淡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他们力图摆脱贫困,但却苦于没有捷径可走。是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催开了庄户人的襟怀,为他们鼓了劲、加了速。黄羊川伺机而动,蓄势待发。
  一个偶然的机会,黄羊川与知名台资企业英业达集团走到了一起,使集团副董事长温世仁先生以网络连接“西部开发,十年可成”的梦想在这里付诸实施。随即,一个因黄羊川而起的网络城乡,让这个偏僻山乡从古浪走向了世界,真正成了“地球村”的公民,由此拉开了建设“黄羊川网络经济开发长廊”的帷幕,沉寂的黄羊川沸腾了……随着黄羊川国际会议中心工程建设步伐的日渐加快,逐渐凸现的黄羊川千乡万才网络城乡基地品牌优势,已成为古浪乃至武威走向世界的又一张名片,不仅扩大了地方影响,还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黄羊川的名气一下子大了。
  早在2003年8月30日,武威市委书记张绪胜在黄羊川调研时,对正在开发建设中的黄羊川所发生的喜人变化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就黄羊川的发展提出了目标和要求:以只争朝夕的观念,以先干快干大干的精神,高起点、大手笔、快速度地建设和发展黄羊川,使黄羊川职业教育走在全市前列,成为网络人才培养的领头羊.
使黄羊川服务外资企业经营管理走在全市前列,成为发展环境最佳的乡镇;使黄羊川在贫困乡镇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乡镇中走在全市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康乡镇。
  这是新形势赋予黄羊川的神圣使命,更是新时期黄羊川加快发展的进军号。
  网络革命为黄羊川掀开了新的一页发展史。随着市上有关领导及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大力帮助和扶持,中外客商的莅临和惠顾,以及对各类信息的综合运用,黄羊川大踏步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路子。
  借助着互联网为他们搭建的这样一个平台,黄羊川全盘利用、充分整合丰富的水资源、网络资源和旅游资源,制定出台了黄羊川镇总体规划、高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等10多个总体和分项规划,从发展外向型生态特色旅游、网络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开发,为打造美好的生态家园而不懈奋斗。今年,黄羊川以沿线昌松瑞石、石门涛声、平湖仙草、东升妙笔等十八景为主的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十条公路改建铺油后全线贯通;投资200多万元先后对石门山生态旅游景区道路、沿线形象及药王神泉进行了全新包装;并精心策划、成功举办了黄羊川网络城乡民俗风情旅游节,使昔日鲜为人知的石门峡成为众人熟知的王牌景点。在那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为你展现了人生的另一境界,而热情好客的黄羊川人会献上他们欢快的歌舞与诚挚的祝福。
  如今,黄羊川已构筑起了以十条路为依托建设绿色通道,以“千乡万才”网络城乡为依托开发科教信息通道,以石门峡风景区为依托打造风情旅游通道的建设框架,全力以赴打造和借助黄羊川这个品牌,为网络经济开发长廊撑起民俗风情展示、生态人文旅游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天。




真帮实扶活力现
      ——黄羊川发展纪实之二
       
  黄羊川渴望人们的关注,更希翼自己有朝一日大鹏展翅。
  审时度势、抢抓机遇,这是黄羊川人的奋斗目标。镇上及时确定了“一城镇四通道”的建设重点,他们试图通过开发建设以千乡万才国际会议中心为主的网络开发区、以新黄羊川职业中学建设为主的信息技术教育区、以张家墩大南冲商贸小区建设为主的经济开发区、以镇机关办公条件改善为主的公共服务区和以石门峡、龙背山开发为主的旅游服务区等“五区”,聚集城镇发展要素,把黄羊川建成西部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的示范性小城镇;沿黄羊川网络经济长廊,重点开发建设以千乡万才网络城乡基地为依托的信息网络通道,以小康住宅和特色产业培植为主的小康示范通道,以黄羊川十八景等生态旅游产业开发为特色的旅游观光通道,以南北两山绿化、通道绿化和环境美化为主的绿色通道,千方百计加大黄羊川开发力度。面对如此美好的前程,黄羊川人不敢懈怠,机遇稍纵即失,惟有甩开膀子大干,抢抓机遇快干,才能加快发展。这时,有关领导、部门、单位为帮助黄羊川人实现梦想,不遗余力地献出了真情,伸出了援手。
  2002年,时任市委组织部长,现任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的陈青先后数次深入黄羊川,为“千乡万才”公司建设信息网络学校和国际会议中心排忧解难。几经周折,在陈青和市政协主席曾继伟的协调下,黄羊川镇将龙背山122亩荒山坡地无偿划给了“千乡万才”公司,合作双方还妥善处理好了污水排放和荒山绿化工作。
  一任带着一任干,薪火相传写新篇。2003年,新任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学春不仅继续将黄羊川镇作为他的扶贫联系点,而且将该镇张家墩村列为市委组织部的长期帮扶对象。部里及时提出黄羊川镇不仅要将一切发展思路与千乡万才网络基地和市上、县里的工作对接,还要与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迫切愿望紧密结合起来,并会同该镇负责人制定了“一村一品,一户一业,川区率先,以川带山”的发展战略,为黄羊川镇的进一步开发和建设明确了方向。他们针对镇村干部项目知识薄弱、项目观念淡薄的实际,组织了40多名相关人员参加项目知识培训班。在千乡万才公司开工建设中,一段时期黄羊川及周边地区社会治安混乱,市委组织部又协调市、县政法部门开展集中整治活动,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为外商投资置业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只要一有时间,不论是李学春还是组织部的干部都主动到黄羊川,了解镇村发展情况,与帮扶户拉拉家常,尽心尽力地为他们快发展出谋划策……阳春三月,他们在田间地头与农民商谈今年种植结构如何调整;春播了,他们风尘仆仆地送来了化肥、籽种、农药等;某一家有难了,他们中的几个立马自发带上部里每人每月20元积攒的爱心基金赶了过来……几年来,黄羊川的山山水水、角角落落里都留下了他们一心一意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的足迹。
  大台村的八盘路险峻,乡亲们出村、入村极为艰难。2003年,李学春为了解实际情况去了一趟大台村。这一次,他为大台村小学送去了800册图书,并拿出个人的3000元稿费捐给了学校,协调县政府办出资1000元改善学校的炊具、餐桌,并配套了12张课桌和椅子。回来后,李学春抓紧协调市县交通部门向上争取资金11.2万元,在最短的时间内修通了大台村10.8公里的乡村道路,为百姓办了件实实在在的好事。
  在市委组织部等市上各个部门的帮助下,古浪县在全县境内开展了“千百十一”活动,县政协、国税局、林业局等10多个部门也加入了帮扶黄羊川的行列,几年来这些帮扶部门从各种渠道筹措资金50多万元,真情关注着黄羊川的每一步发展。众人拾柴火焰高。在众多部门和有识之士的倾情帮扶下,黄羊川也努力依靠项目建设提升着自身的发展速度。目前,投资125.8万元的大南冲村整村推进项目已全部完成;在黄羊川镇挂职党委副书记的市水利局副局长周治三和挂职菜子口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市计委办公室主任杨世龙等干部,与县水务局、水保站向上协调立项了投资87万元的旱坪台提灌工程;县上争取省财政15万元,新修石城村小学教学楼一幢;县计划局出资5万元新修一棵树村委会;县教育局为菜子口完全小学和黄羊川职业中学落实了校舍维修资金和教学楼修建工程;省市县交通部门正在全力建设头沟岭村道路……还有省市县等各部门牵头的生态文明小康村、黄羊川自来水工程、尚家沟王家沟村人畜饮水工程、黄羊川南北两山封育及农村青年活动中心等10多个建设项目,已被镇上列为大事要事,力争早日立项开工。这些项目的立项、开工和建设,将为黄羊川的发展注入活力。



网络城乡大世界
     ——黄羊川发展纪实之三
      
  3年多前,黄羊川这个鲜为人知的小村落,放眼望去只有荒凉的一片黄土,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小地方会与世界有什么样的直接联系。可是就在这个人均收入只有300元的乡村,千乡万才科技公司却验证了托夫勒博士在《第三次浪潮》中的预言:在资讯网络时代,一个农业社会能飞越工业时代,直接进入资讯社会的预言。自从英业达公司创建黄羊川千乡万才网站后,这里的农产品通过网络成功地推销到了外界,这个贫穷落后的小村落,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天空。
  近日,记者来到了位于大南冲村外山脚下的黄羊川网络城乡中心。进入中心园地,仿佛置身于一个有西部风味的大宅院。最惹眼的建筑是一个8000平米的宾馆,它的半间屋似的造型颇具当地特色——屋顶是单一斜面,入口仅为一层,斜着挑高到四层。四周绿树环抱,景色宜人,远处的祁连雪山隐约可见,别有一番田园情趣。小路两旁不时有体现西部文化、民俗风情的雕塑,掩映在白杨、红柳的树林中。
  于是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