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寒冬,刺骨凛冽的西北风冻得人手指发疼,然而,在界首市五统甘薯合作社里记者却看到的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40多位男女社员们装车的装车,捡红薯的捡红薯,一个个忙得不可开交。
五统甘薯合作社位于界首市大黄镇,社长徐公纯告诉记者,“刚刚接到上海市宜美家配货中心打来的电话,要订购他们生产的紫甘薯20万斤,价格每斤1.80元。并强调务必今晚发货,明天一早上市。这不,社员们一听说来了大订单,高兴及了,就忙活开来。”这时,天突然阴了下来,随之而来的小雨淅沥沥下个不停,在寒风中,在雨中,社员们干劲倍增,谁也没有因天气恶劣停下手中活。记者不解的问到,“社员们为什么干劲这么大?”徐公纯笑道:“要是以前,遇上这样的坏天气,干活的人早已回家了,而今不同了,因为人人是股东,户户都受惠,所以合作社干活不用人催,个个乐意干。”
据了解,界首市五统甘薯合作社前身是界首市高效农业示范园,始建于1998年,当时徐公纯以每亩800斤小麦方式租赁了房庄、郭楼、刘寨耕地476亩。多年来,徐公纯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和对事业的重大责任感,辛苦经营,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创立了“一订五统”土地经营新模式:即:统一作物布局,统一良种供应,统一无公害生产标准,统一机械化管理,统一定时定点起收、购销。同时实施了"四优一保"优惠措施,即参加"一订五统"的农户,优先供应良种苗,优先技术培训,机械化服务费优惠20%,生产资料费优惠20%,外出经商打工户代耕代种,生产费用为收后一次性结算,企业靠科学种田的实力和经济实力,保证参于“一订五统”农户夏甘薯产量不低于4000斤,多产多得,经济收入不低1000元/亩,收入达不到底线的不足部分由企业补足。农户土地管理越好,亩均产量越高,农户收入随着增长,企业收购产品越多,获利润越多,农民增收了,企业发展了,与农户就形成了互惠互利关系。2006秋,在大徐、大黄村种植夏甘薯864亩,在遭受涝灾的情况下,平均产量仍实现5000斤/亩的好收成,徐同云3.5亩土地栽夏甘薯,减去种苗生产资料、管理所有费用,纯收入1000元/亩;徐其才甘薯长得更好,产量每亩7000多斤,减去所有费用纯收入实破1500元。
近年来,合作社在土地经营流转模式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进行了返租倒包、分户经营统一管理经营之后,自2008年开始,又实行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探索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的新模式。2008年,合作社依靠绿源公司多年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采取更加惠及于民的手段,制定了保证纯收入700元/亩的底线标准、实行利润分红措施,本着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以合同约定的方式,调动农民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农户纷纷把自己的承包地出拿来交给社作社统一耕种,合作社有选择性在大徐、东李及周边发展合作社社员316户,把农户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连成片,规模种植优质甘薯(淀粉型、食用型、色素型、果蔬型、药用型)30余个品种、868亩,合作社运用现代化农业管理技术,全程机械化管理,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管理效益。大涝之年的甘薯产量仍稳定在4000斤以上的好收成,亩均收入2000元,比较农户常规种植增收1600元,实现了农业增产、社员增收,合作社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受到农户的普遍认可和好评,加入合作社已成为当地农民的自觉行动和自愿选择。入股农民既可以外出打工,稳定实现土地的股份收入,也可以接受合作社聘用,在实现土地股份收入的基础上,再增加劳务收入。今年60多岁的徐其成身体不太好,家中有6亩地,女儿有外打工,儿子和媳妇在广州搞运输,过去种地动不动就得找人帮忙,现在入股合作社,还被聘为文书。“定额月工资400元,加入合作社后,每亩土地纯收入增了800元,加上女儿打工工资和儿子运输挣的钱,5口人平均收入至少2000元。再加上年终分红,每亩至少收入1500元,自已种得再好,一亩地收成也不会超过700元。”土地流转还使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改变了“候鸟式”外出务工模式,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当地大徐村农民姜志民7亩地入股后,两个儿子一个做生意、一个打工,再也不用为种地来回奔波,家庭年收入达到6万元以上。2009年进一步规范了五统专业合作社运营,合作社的一些事情由理事会通过决定,入社农户增加到612户,甘薯种植土地规模扩大到2200亩。
然而,随着农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为此,五统甘薯合作社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始终把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作为主攻任务,着力在推广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打造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上下功夫,他们依托界首市绿源高效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科技人员进行了多年的实践和探索,针对黄淮地区甘薯生产特点,将甘薯从育苗到贮藏保鲜分为三个阶段并通过试验研究和生产示范,研制了简明、科学、方便操作易于推广的一整套甘薯科学、规范的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体系,即《甘薯无公害“三段四期”高产栽培管理技术》。该技术体系于2007年通过安徽省科技厅成果委员会鉴定,认为属同类研究国内先进水平,为我市的甘薯无公害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过程中,合作社充分发挥五统的功能,通过推广“一定五统法”,组织基地农民按照无公害栽培技术操作规程实施,尤其在节水灌溉、增施有机肥、规范使用化肥、农药等方面严格把关,使一家一户难以落实的各项技术措施在合作社的统一管理和严格监督下不折不扣的落到了实处。同时,邀请环保等部门对环境定期监测,确保各项指标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经过各项措施的落实,2004年12月,经安徽省农业委员会鉴定,示范区133.33公顷甘薯生产区被认定3年内(2004年12月至2007年11月)为安徽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005年示范区生产的3600吨甘薯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获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进入全国大中城市超市。
五统甘薯合作社还承担了国家甘薯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及省级科技示范等多项科技示范项目,为科研单位开展了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先后引进甘薯品种“淀粉型”、“食用型”、“色素型”、“果蔬型”、“药用型”100多个,通过试验,最终选定可推广品种30多个,夏薯单产突破了8000斤。在甘薯开发过程中,合作社始终坚持企业自主创新,对甘薯的载培技术进行了大胆探索,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成了甘薯电热床加三膜经济育苗法、甘薯"三段四期"无公害栽培集成技术、甘薯电子调控式大屋窖规模贮藏保鲜新技术、夏甘薯无公害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甘薯机械(革新)化中耕除草技术、甘薯机械割秧及起收革新技术、农机具配套优化组合、装置、革新等多项技改创新。除人工插栽外,甘薯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生产管理机械化和贮藏保鲜自动化,甘薯“三段四期”高产栽培集成技术及“一订五统”管理模式经省科技厅组织省级专家鉴定,确认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被阜阳表彰为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央电视台七套节目农业专栏于2009年3月2日对该成果进行了30分钟的专题报道,高产栽培技术制成光碟后由金盾音像出版社出版向全国发行,良种良方推广辐射6省18个县、市、区。
为提高社员素质,五统甘薯合作还创建了“六有”“专家大院”,使之成为向农民传播科技知识的主要渠道和重要场所。先后聘请了罗芸、钮福祥、肖利祯、胡俭农业专家作技术顾问,还相继创办了农村业余科技文化学校及农业科技图书阅览室等,实现了“专家大院”“六有”,即科技咨询有专家及热线、技术培训有学校、科技学习阅览有图书、教学实验有基地、科技信息交流有网络、科技宣传有资料、光盘及展板。通过专家大院的传媒与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当地农民科学素质和技能,致使和保障科技示范基地的作物(甘薯)亩均产量及种田科技含量在当地年年均处于领先地位,为广大农民发家致富及界首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刘浩)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