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惠水县和平镇杨番村党支部积极探索改进土地耕作的有效途径,组织和带头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采取“支部+合作社”的模式,既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又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和顺应广大农民增收愿望,逐步适应规模化、机械化、科学化和市场化的需要,用实际行动生动地践行科学发展观。
和平镇杨番村青壮年劳力近800人,其中700余人长年外出务工,村内严重缺乏劳动力,大部分农户无力耕作所承包的土地。为此,村党支部班子成员积极寻找对策,在县农机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村党支部书记杨培恒带领村支“两委”班子于2007年初购买了2台农机拖拉机,开始探索土地流转、连片机械耕作的尝试,当年转包了108亩农田,收稻谷5.4万公斤,创收8万余元,并应邀到荔波县、安顺市、平坝县等开展联合耕作,得到各地好评如潮。但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迅猛发展,小规模土地流转已远远不能跟上土地撂荒的速度。
2007年7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出台和党的十七胜利召开,让杨番村党支部看到了解决土撂荒的出路。以杨培恒为班长的村“两委”班子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导向,向广大群众宣传成立专业合作社、实施土地流转集中连片耕作的想法,并及时利用农村远程教育培训农业机械知识5次,邀请州、县农机中心及工商局的专家到村开展知识培训8期,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和致富能手到安顺市、平坝县等地实地参观学习4次,使群众拓宽了思维、解放了思想,深刻领悟到“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意义。
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赞同后,为有效扩大土地流转规模,2008年2月29日,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州、县农机中心的指导下,村支书杨培恒带头,村支委杨洪伟、杨建林,党员杨洪国,村农机专业户、致富能手杨成贵等人积极响应,并采取村支委“一对一”结对动员农户入社的方式,带动了10户农户以农业机械、运输车辆、提灌设备、土地、房屋现金等方式入股,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当时,该合作社拥有各类型拖拉机7台,农用车3台,抽水机2台,提灌站1座,总资产58.33万元。合作社实行民主管理,自主经营,积极引导和吸纳广大农户入社,影响和带动周边乡镇外出务工人员把承包地转包、租赁给合作社,在县国土部门的支持下,统一以5亩为单位制作连片耕作图纸,取消责任田的田坎,把小田变大田,恢复田园化生产模式,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提高了生产效率。2008年先后同本村和其他乡镇的农户签订了转包协议350亩,代耕、代种、代收500亩,直接承包280亩,使转包、代耕、代种、代收作业面积达到1130亩土地,实现创收20余万元。2009年,又新增加购买4台大型拖拉机,入会人数达56人,总资产上百万元,规模种植面积3250亩,代收、代种覆盖全县25个乡外镇和周边县市,直接创收50余万元,合作社新还实现了农业生产和市场化统一经营,充分发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2008年5月9日,黔南州农机合作社代耕代种现场会在和平镇杨番村的成功召开,标志着农村“第三次土地改革”模式的星火正在惠水涟江7万亩大坝的土地上悄然点起。
以杨番村“支部+合作社”的农业机械耕作合作化为代表一大批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坚持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损害农民利益的前提下,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变个体为集体、变小生产为大合作、变零星投入为统筹安排,进一步加快了各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党支部的领导作用,有力促进合作生产带来规模化经营的最大效益。目前,全县登记在册的各类专业合作社21家、协会50多家,涵盖种植、养殖、农机、农产品加工等10多个领域,入社、入会农民5000多户,辐射带动1万多农户,共培养出农村各类经纪人300余人,流转土地4.8万亩,较好地推动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