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农村合作社 -> 村社风采
黔东南的侗族村寨
时间:2011-06-13 00:00:00来源:中国三农资讯网作者:李煜

寻访少数民族风情是我旅行黔东南的一个主要目的。虽然提前了解清楚少数民族的节日,在节日的时候专程赶往少数民族村寨会更好地体会少数民族风情,但对于上班族来说,一定要赶上这样的节日却是有些奢望了。

侗族是黔东南的一个主要民族。侗族分为南侗和北侗。南侗主要分布在黎平、从江和榕江三个县。我走访了榕江的三宝侗寨(车江侗寨)和大利侗寨。

傍晚从凯里到达榕江县城后,直接乘坐出租车前往不远处的三宝侗寨,在黑乎乎的马路上颠簸着行进了20分钟左右,司机把我放在了一个黑乎乎的村庄前,指着后面的寨门说:这里就是三宝侗寨了----停电了。深一脚浅一脚趟过刚下完雨的泥泞道路,看到路边有一个蹲在石头上的黑影,问黑影哪里有客栈,黑影站起身说:跟我来吧。然后我就跟着他进了他家,原来他把自己家的2楼改造成了客栈。偌大的几间客房只有我一个客人。询问他哪里有吃饭的地方,他说因为停电,餐馆全关门了,如果我愿意,可以吃他剩下的菜。想一想觉得不合适,央他找一找吃饭的地方。于是他把房门虚掩了,带着我走了15分钟,穿过寨子,过了河,到一个貌似不是餐馆的餐馆吃了一顿米粉,又带我走了回来。聊天后方知他妻子带着孩子住在县城中,他自己也在县城那边的木材厂工作。他建议我去看看大利侗寨,那里更原汁原味一点。于是他又带我去找可以送我到大利侗寨的车,结果司机早早睡下了(貌似正在嘿咻)懒得开门,只让我抄写下车上的电话号码了事。完成这一切后,我回来把20元钱房费给了大哥(一个晚上的住宿费;一个小时帮我找餐馆,找车辆都是义务服务)。次日早晨,我下楼后,发现大哥已经去上班了,就帮他把门虚掩了离开。

一个小插曲:晚上来电后,我去厕所,发现厕所的墙上有着一个小孩子手掌般大的蜘蛛,心下一惊,很是担心这位五毒教的神圣突然凭借一根丝线弹射而来,硬着头皮嘘嘘后离开厕所,平安无事。早上在我洗澡的时候,发现那位神圣已经不知去向了,不觉有些怅然若失。

 

鼓楼和花桥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鼓楼有三重檐、五重檐、七重檐、十五重檐甚至更多,一般是单数的;可以是四边形、六边形、八边形;鼓楼的顶有单檐悬山式、重檐歇山式、四角攒尖式、六角攒尖式、八角攒尖式、双重宝顶式等多种式样;在楼面、楼脊、翼角、封檐板特别是一、三重檐之间的醒目部位有彩塑或彩绘,内容一般是极富民族特色的生产、生活场面及各种吉祥物。侗寨鼓楼的功能包括10多个方面:聚众议事、排解纠纷、击鼓报信、对唱大歌、摆古休息、吹笙踩堂、存放芦笙、悬挂牛角、拾物招领和施舍草鞋等。

 

三宝侗寨是贵州最大的侗族居住区,所以鼓楼规格颇高,有21重檐,下部为4边形,到上部变化为6边形,顶部为八角攒尖双重宝顶。

 

从几个不同角度拍摄鼓楼,蔚为壮观。在蓝天掩映下,鼓楼显得有些神秘。可惜里面不让攀爬,我很想爬一下这据说没有一根钉子的木质建筑呢。

 

三宝侗寨位于都柳江畔

 

江边有30棵巨大的榕树,据说这也是榕江县城得名的由来。

 

居住在江边榕树下,这里很有一种超然脱俗的感觉,目睹几只鸭子摇摆着屁股走过,一幅极其恬静的生活画卷

 

早起的侗族妇女已经开始劳作

 

她们在江水中洗衣

 

有些妇女已经开始下地干活了

 

而在寨子中,很多妇女聚在一起做着针线活

 

貌似在刺绣

 

这位老奶奶不懂汉语,打着手势让我给她拍张照片,尽管织布机对我并不陌生,在我小时候,姥姥就经常坐在织布机前织布,我也经常拿着梭子玩耍,但还是应她的要求拍了张照片。给她放下了10元钱,想起小时候一队军人在姥姥家住过几天后,悄悄地在抽屉里面放了几块钱的往事。

 

尽管三宝侗寨相当的幽静,都柳江和榕树让寨子添色不少,但我对三宝侗寨还是有些失望,赶紧找出昨晚在面包车上抄下的电话,找司机送我去了大利侗寨。果然不虚此行。大利侗寨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还是很原汁原味的。

照例先拍摄侗寨的鼓楼。这座鼓楼较比三宝侗寨的鼓楼规模要小了很多,只有九重檐,六边形,六角攒尖式宝顶。

 

在轻烟袅袅中,鼓楼颇有一份庄严

 

鼓楼是侗寨的中心,房屋基本上是以鼓楼为中心向四周放射排列。

 

几乎从全村的各个角度都可以看到鼓楼

 

侗族民居特色鲜明,房屋依山傍水修建,多为干栏式吊脚楼,楼下作猪、牛圈,楼上作起居室。在竹木掩映的侗寨中,面阔五间、高三四层的庞大民居比比皆是。

 

 

 

灰色的瓦房顶

 

花桥或者叫做,风雨桥,桥身全用杉木横穿直套,孔眼相接,结构精密,不用铁钉连结,别具一格。桥廊里设有长凳,供人歇息、凭眺。有的还备有茶水,供过往行人解渴自饮。风雨桥不仅便利行旅,还是侗家人欢唱歌舞、吹笙弹琴、娱宾迎客的游乐场所。

 

 

 

孩子们透过桥栏杆望着我这个唯一的游客。他们用汉语说着“你好”,甚至还有孩子在用英语喊着“Hello”,但“你好”是他们所能说的全部汉语了。很遗憾此行匆忙没有准备一些文具在背包里。

 

在石板路上偶遇侗族妇女,跟她们说你好,她们只是微笑着作答,后来方知她们的汉语非常有限。看到如此多的白色污染很是郁闷。

 

孩子们在溪边尽情地嬉戏

 

妇女在溪水中洗衣。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大人们在河水中洗衣服,旁边一群光屁溜在水中掏螃蟹,捉青蛙,捞虾米,打水蛇。

 

小孩子从我身边依依呀呀地蹦跳而过

 

 

在寨子中的小路上,老奶奶背着孙子蹒跚而行

 

整个寨子一种安静祥和的气氛

 

小桥流水,依水而居

 

 

 

 

 

一位老爷子在这里打着盹。。。

 

从城市人的角度看来,这里的生活过于俭朴了一些,但返璞归真不正是我们所希望的生活方式么。



声 明:本站原创文章,版权为作者和中国乡村发现网共同所有,只要注明出处为“中国乡村发现网”,便可自由转载。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