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过后,正当多地农民为农产品销售发愁时,在黑龙江省农业大县讷河市,农民郭振海已在欣喜地盘点自己的收入:“种的马铃薯早在9月初就由合作社统一销售完毕,今年共种了80亩马铃薯,纯收入有7万多元!”
近日,记者在讷河市农村走访,听到许多农民像郭振海一样乐滋滋地说起今年不错的收入。当记者问起增收的原因时,农民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当地的农业合作社。
讷河是典型的农业县市,耕地面积600万亩,总人口74万,其中农业人口占八成以上。在合作社出现之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形成的“花花田”随处可见,大型农机具和部分水利设施无用武之地。三年前,讷河市委副书记韩枫到二克浅镇走访,看到那里有二十几套崭新的掣肘式水利喷灌设备全部闲置,问起原因,镇负责人说:“这些设备好是好,但喷灌范围太广,农民土地分散,未连成片,一喷就会喷到别人家地里,所以根本用不上。”
为打破小农经济对农业生产能力的制约,讷河市自2008年开始,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组建合作社,将分散的耕地集中起来,运用大型农业机械统一播种、统一施肥,收获的粮食由合作社统一销售。目前,讷河市合作社已发展到1623个,占黑龙江省总量的1/10;入社农民5.7万户,占当地常住农户的62%。
秋收时节,讷河九井镇连片的农田一望无垠,联合收割机在金黄的稻浪中轰鸣而过。九井水稻合作社社员王全才说:“现在我家的10多亩地都交给合作社经营,土地流转收入一年2万多元,秋收后还能得到合作社的返利。合作社种的是有机品种,又都是大机械耕作,水稻每亩能比没入社时多收入800多元。”
韩枫说:“为保障农民增收,我们鼓励合作社在利益分配上采取多次返利方式,把合作社与农民利益绑定在一起。”例如,讷河市优质高蛋白大豆联合社实行“三次分配”,初次分配是以每市斤高出市场价0.05元向社员返利;二次分配是在大豆卖出后,将全部经营收益的60%返还社员,40%由联合社留用;三次分配是将联合社留用部分的50%作为股份分红返还给社员,50%作为联合社自留发展资金。这种分配方式,实现了社员利益的最大化。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和合作社业务的不断延伸,在讷河当地出现了由多个合作社共同组成的联合社,不仅通过横向一体化发展规模经济,还紧紧围绕与农产品相关的上下游产业,涉足农资购进、农产品深加工等,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益。采访中许多农民说,自从加入合作社,已经多年没有受备春耕之苦,因为购买种子、化肥、办理贷款等都由合作社负责。
讷河市优质高蛋白大豆联合社由当地24家大豆专业合作社组成,入社农户5895户,覆盖9个乡镇,种植面积已达20万亩。联合社理事长罗颖说:“过去,农资经销商、粮贩子等侵蚀了本属于农民的收益,我们成立联合社后,首要的任务就是在减少中间环节上做文章。”讷河市委书记马志军说:“将来无论是生产所需的农用物资,还是米、面、粮、油、家电等生活用品,都可以通过合作社进行集团采购,跟生产厂家实现无缝对接。同时,通过‘社企对接’将农民产出的农产品就地加工,可以提高初级产品的附加值,让农民收益最大化。”
今年的“北大仓”入冬要比往年晚大概20天,丰收的农民们在“暖冬”中盘算着一年的收入,准备猫冬。坐在自家炕头,大豆联合社社员李辉国给记者算起了账:去年加入联合社后,一吨化肥比未入社农民省了480元;通过联合社统一采购种子,他一斤又省了七八毛钱;收购时联合社每市斤又提高5分,每吨又增收100元;实行高蛋白大豆品种种植后,加工企业的收购价也相应提高。加上联合社二次返利60%,即使不算三次返利,合计1市斤大豆最少也要多收入0.25元,1吨大豆就要多收入500元。“咱农民不懂啥大道理,但知道谁能让俺有钱赚,带俺致富,俺就跟谁干。”李辉国说。
记者手记:生机勃勃的讷河市农村专业合作社,独创了多次分配机制,将农民紧密地联成利益共同体,并通过统一种植、市场对接等,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议价能力。面对当地农村出现的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繁荣的崭新景象,我们这些长期关注“三农”问题的人都欣喜不已。(李春雷 梁冬 高星)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