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福建周宁县在现代农业攻坚中,立足生态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篇文章。一手联市场,一手牵农民。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不断加强合作,逐步形成“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不仅无患子、油茶、金银花等新兴绿色产业快速发展,传统的茶叶、反季节蔬菜、生猪养殖等也朝着无公害化的道路大步前进,绿意盎然。
百年油茶村里的油茶新事
今年冬种,周宁县纯池镇北山堂自然村徐金延早早就下地,和合作社的乡亲一起到油茶园里套种萝卜。去年,徐金延农闲时到油茶基地上班挣了不少工资,自家也种起油茶。
北山堂自然村是周宁县重点地质灾害点之一。1998年,全村100多户村民通过地质灾害造福搬迁,搬到6公里外的集镇所在地,建起了造福新村。
“北山堂村种植油茶树由来已久,至今还保留着几株长势良好的百年老油茶树。”徐金延说,自从搬到6公里外的造福新村,旧村里茶园荒废、田地荒芜,群众增收很困难。“发展油茶嘛,不上规模,又没有加工企业,精深加工更成问题。”
2009年6月,该村在外创业青年徐应回带着这些年在外经商打拼积累下来的400多万元回到村里,创建万亩油茶基地,建设生态农场,发展油茶经济。
徐应回与乡亲们签订协议、与村里签订租赁合同,租下北山堂自然村周边1万多亩山地,注册“周宁县弘旺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种植油茶,带动乡亲们致富。
两年多时间,基地示范种植油茶4000多亩、培育油茶苗120多万株,并套种马铃薯、金银花、生姜、萝卜等经济作物,建起农场养猪、养鸡等,以此带动14名社员种植油茶,多则十几亩、少则两三亩。
“加工跟上了,群众就更放心了。”徐应回说,目前,合作社正在考察加工产房用地选址。
“不仅仅是北山堂村,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七步、玛坑、礼门等乡镇的许多村群众也开始种植油茶,今年,全县8家合作社或公司带动群众种植油茶已达成1.4万亩。”周宁县林业局局长江松林说,“合作社带动油茶产业发展的活力正不断凸显。”
合作社引领绿色产业活跃发展
近年来,周宁县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攻方向,立足高山生态找优势,打好生态经济这张牌。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农业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农业绿色产业。
一方面,积极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另一方面,加快培育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鼓励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在外企业家、返乡创业青年等具备较高素质的人才牵头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从事现代农业建设。县里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合作社提供金融、技术、销售等多方面帮助。
在良好机制推动下,广大农民则以土地入股、土地出租等方式参加合作社。一个又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相继弄潮无患子、油茶、金银花、锥栗、生态养殖等绿色农业产业浪头,涉及种植、畜牧养殖、农机服务、组织采购等领域。
周宁县供销社主任许陈延介绍说,目前,全县有合作社51家,注册资金14264.8万元,辐射带动全县7860多户农民参与绿色产业发展。合作社瞄准市场需求,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信息服务,引导农户有计划地安排生产品种和数量,组织收购和上市,并将市场信息转化为销售合同,保障农产品的市场销路。有了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返乡创业企业家等有资金、懂技术的能人牵头带动,周宁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引领绿色产业发展上显得特别活跃。
同欣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的一家。它是“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宁德市十佳青年农民”李妙枝等人发起创办的,目前发展社员300余人,注册资金达500万元,主要种植高山反季节花椰菜、生姜、马铃薯等农产品,年产值达到800多万元,实现人均增收3万元。去年,该反季节花椰菜基地顺利通过国家级高山反季节花椰菜标准化示范基地验收。
无患子生物能源林综合开发项目作为崭新的绿色产业项目,由该县“回归”创业农民谢世春投资,是福建省2011年度重点在建项目。2010年,项目落地过程中,考虑基地建设的长期性和土地出租的不确定因素,可能引发矛盾纠纷。周宁县林业、工商、供销等部门指导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把出租土地的农民纳入合作社成员,再指导他们种植、收购。如今已形成“公司+科研机构+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已投入3000多万元,建成标准种植基地3万多亩,良种育苗基地1000亩。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