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在广西梧州市长洲水利枢纽坝上库区水面上,一排排网箱顺江延伸,网箱内鱼儿欢跃,争食自动投料机投下来的饲料。看着这些浮动着的“水上工厂”,梧州市长洲区龙华村村民黎建威十分开心:“这些网箱已经成为我们村致富的‘聚宝盆’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何利用库区丰富的水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业,是龙华村人一直思考的问题。2010年5月,龙华村村民摒弃传统水产养殖方式,合伙成立了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利用西江水资源,规模化发展网箱养鱼业,通过分散生产、统一管理与销售的经营模式,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黎建威告诉记者,合作社现有社员32户,去年将养殖面积从2010年的5000平方米扩大到2.1万平方米,全年共生产草鱼2600吨,其他鱼类25吨,整个合作社年产值达4000多万元,纯利润约800万元,社员人均纯收入超过10万元,成为全市数一数二的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
“龙华村临近梧州市区,交通便利,风景独特。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发展休闲观光渔业以及鱼产品深加工,通过旅游业和鱼类产品深加工,在丰富我市旅游项目的同时促进养殖户增收。”黎建威向记者透露,目前已经有香港和日本客商对这些项目产生兴趣,合作社正在加紧与客商洽谈下一步合作。
“我们生产环节不缺技术,销售环节不缺市场,最缺的还是资金。”黎建威说,水产养殖成本高,投入资金回笼周期长,以一个约31平方米的网箱为例,网箱制作、购买鱼苗,加上设备以及电力等支出,总成本约为3万元,而这些投入要在几个月后鱼苗售卖出去才能回笼资金,因此参社养殖户普遍存在自我资金积累不足的问题。然而,当他们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获批的比例并不高。“他们办银行贷款时被要求以城镇住房作抵押。由于大部分农户没有城镇住房,所以只能向亲戚朋友东挪西凑,或者打消扩大养殖规模的想法,这无形中挫伤了一些农户想干事业的信心。”
在谈到新年新愿望时,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帮助他们打破融资难困局,希望金融机构创新担保机制,扶持他们做强做大。(吴凌平 黄海志)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