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合作社”这一事物,只是存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没想到在丹灶镇银河大杏村的一片蔬菜地里,以往单打独斗的菜农们却抱团兴起了“蔬菜合作社”,这是为何?
近来,珠三角地区的蔬菜价格一直“坚挺”,不少水叶菜田间的收购价都在一元以上。但变幻莫测的天气对于坚守在丹灶镇银河大杏村的60多户江西菜农来说,菜价的跌宕起伏与他们没有多大联系。
2月20日清晨7点钟,江西人缪回春习惯性地早起,从菜地旁自己搭建的双层活动板房中推门而出,到田间巡视。
这一片占地260.8亩的菜地,在这位老表的耕作下显出了那样的勃勃生机。
缪回春穿行在田间的垄地上,不时和身旁早起的江西同乡们打着招呼。
作为第一批来粤种菜的江西菜农,缪回春起初和老乡在广州海珠区一带承包了几乎所有菜田,成为当地相当有影响力的蔬菜种植户。
前年海珠湖开挖,缪回春转到南海丹灶,租了100多亩地,邀请了10多户老乡种菜。一位菜农告诉记者,前年的蔬菜行情好,菜农们普遍赚钱,少的七八万,多的十几万。
“去年春节后,我又花200多万元,通过丹灶的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扩包了300多亩地,再请了30多户老乡从广州过来一起种菜。”缪回春说。
去年,全国的蔬菜行情如同“过山车”,一会儿“菜贱伤农”,一会儿“菜贵伤民”,这让大部分菜农都“伤不起”。但缪回春和他的老表们却始终很“淡定”,这是为何?
“这是因为我们的蔬菜都是订单式种植、规范化管理,无论菜价如何变化,我们的蔬菜都有经销商上门收购,不会烂在地里。”缪回春自信地拿出一张工商登记执照,上面赫然写着“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银河老表蔬菜专业合作社”。
原来,珠三角地区首个由外来菜农联合成立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就诞生在这座毫不起眼的双层板房里。
松散的菜农不联合起来,肯定经不起市场的大风大浪!缪回春坦陈了当初建立合作社的设想。
从此,缪回春又多了个合作社理事长的头衔,他将合作社的几十户菜农联合起来,配备了专业的农药检测仪器,成立了专门的销售部,走上了联合闯市场之路。
一般来说,蔬菜的农药检测都是在超市、菜市场等销售终端进行,而合作社的社员们为了保证蔬菜的质量,筹资2万多元买来专业的检测设备,并让缪回春的儿子——缪腾斌,这位本科毕业的小伙子去广州接受相关培训。
现在,这里的蔬菜在发货前就经过了社员们的自检,然后统一包装,而且它们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证,上面标明了种植日期和农药残留情况。现在,位于丹灶银河的蔬菜基地正在向南海区农业部门申领“无公害蔬菜基地”。
由于合作社的蔬菜质量让人放心,在附近的市场上是供不应求。通常来说,加入合作社的菜农,在菜价高的时候可以自行寻找销路;菜价低的时候,合作社又实行“全盘接收”,把滞销在地里的蔬菜销售到学校、泡菜公司等单位。
合作社不仅为社员们“找婆家”,还不收取任何的加盟费用,并且定期提供免费技术指导。用缪回春的话说,“我们赚的就是人气。”
“没了后顾之忧,我们种起菜来自然心无旁骛。”菜农邱逢春告诉记者,加入合作社比散户种植,一年的收益能增加两成以上。“最主要的还是不用担心销路!”
但一旦菜价始终在低位徘徊,也总不是个办法。“我们坚持走差异化种植的道路。广东的环境十分适合种植水叶菜,品种达数十个,完全可以根据市场的情况发展差异化种植。”缪回春说,合作社已经跟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进行了合作,基地将走上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之路,合作社也向产、销一体化之路发展。
从国外经验看,要提高菜农的收入,除了政府必要的农业补贴以外,关键是让菜农参与到流通环节,让菜农从低层次的生产型农民向高层次的经营型农民转变。
“我们迫切希望能拥有一个蔬菜直销市场。”缪回春说,就像广州一些农贸直销平台或者是社区超市,让农民参与到流通环节去。“上午卖菜,我们是商人;下午劳动,我们是农民,省去了给中间商盘剥的机会。对于市民来说,也能够买到更加便宜的蔬菜。”
合作社目前已与广州芳村批发市场、广州江南市场和南海罗村中南农产品市场建立了合作关系。“我们测算了一下,到批发市场卖菜至少省去了中间环节,除去成本和运输费用,一斤蔬菜还多赚0.2元。”缪回春说。
现在,丹灶的银河大杏村基地每天的供货量保持在1万多斤左右。未来,这里的蔬菜还将直供香港。“香港百佳超市的负责人近日到基地看过,对这里蔬菜的质量比较认同,我们的蔬菜即将走向香港的千家万户。”缪回春高兴地说。到了年底,合作社的社员还扩充到150户,不少丹灶本地的农户也将加入进来,合作社构建的“蔬菜航母”正在逐渐成型。(蒋雨文 李发全)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