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齐齐哈尔3月10日讯 吃国粮曾被人称为是捧到了金饭碗。可依安农民捧的“金饭碗”却是他们自己靠合作创造的。
“生产成本降低,农产品质量提升,有了专业合作社,农民增收有了保障!”在依安县中心镇建设村孙刚农民专业合作社里,村党支部书记杨国航说起合作社给农民带来的好处便打开了话匣子,他说:“这种抱团种地的方式,符合大农业的发展方向,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效益,实实在在地让农民腰包鼓了起来。
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束缚,农民的生产方式始终徘徊在单打独斗的弱势模式中。2009年3月,依安县委、县政府大力倡导提高农村专业化组织程度,中心村种田大户孙刚在本村率先发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本着自愿、民主的原则,成立了孙刚农民专业合作社,同年6月,他又在全县成立了第一家农业科技进村服务站。几年来,合作社通过采取“五统一”的经营模式,依托服务站,实现了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目标,达到了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农资购买“三个不出村”。如今,合作社不断壮大,由最初的14户41人耕地面积1400亩,发展到现在的50户150人7500亩耕地,实现了土地连片种植。去年,入社农民人均收入达2.6万元,比入社前翻了一倍。
同样的土地,靠啥让农民种出了金蛋蛋?“靠的是科技种田”孙刚说。据他讲,为了让农民增收,合作社从播种到收获全程都有技术人员指导,严格按科学种植流程规范作业。去年,合作社玉米平均亩产达1100斤,甜菜平均亩产在3吨以上,收获时每垧地保低价达到2.6万元,除掉成本每垧地纯收入1.1万元,除此之外,该合作社农民年底每亩地还分到了700元的红利。从科技上得到甜头的孙刚,这几年来不断完善合作社的经营方式,测土壤、选品种、授技术、传消息,样样较真,还组织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春耕在即,孙刚这两天正和几个成员研究种植结构调整的事,坚决压大豆、扩大玉米和甜菜种植面积,今年,合作社计划种植玉米5500亩、纸筒甜菜2000亩,去年秋季已完成全部整地任务。目前,备春耕生产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各种农资全部准备到位,机电井等设施已完成检修,只待春播。
据依安县农委工作人员介绍,全县像孙刚这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185家,2011年,全县合作社实现土地规模经营100多万亩,玉米平均亩产1300斤、甜菜亩产近3吨,总收入达8亿元,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合作社成了依安农民致富的“金饭碗”。(贾广文 张洪凤 李季)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