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元竹镇成庄村的书迷们走进了村农家书屋。在这里,他们可以阅读到各种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农业科技新书,用学到的知识从事种养业和加工业,纷纷走上增收的“快车道”。
戴余健就是其中一位。一有时间,他就到村农家书屋看看生猪养殖方面的书籍。他的冷冻厂是元竹镇规模较大的乳猪加工企业,月销量几千只,市场供不应求。去年10月份,他一下子定了200头育肥猪、种猪,并租用30亩地新建了一座防疫、卫生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养猪场。他高兴地说:“农家书屋让我掌握了很多实用技术,养猪更加得心应手。”
如今,学科技、用科技的人愈来愈多。农闲时候,农民们就到农家书屋读书看报,农家书屋已经成为农民的“贴身”技术员。我市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从2007年开始,至2009年底全市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
2010年,我市制定并实施《农家书屋出版物达标建设和图书更新实施方案》,重点对16个乡镇的53个农家书屋进行出版物达标建设和图书更新,使已经建成的农家书屋在质和量上都有了一个大的提升。
在元竹镇沿泰村的农家书屋里,村民钱小东一边看书一边记笔记。他告诉记者:“他原来在无锡市一家玩具厂打工,因没有一技之长被企业裁员返乡,很难找到好工作。回到家以后,发现村里建起了农家书屋,就想好好学些养殖类的知识,尝试一下在家乡创业。”
【记者感言】“农家书屋”全覆盖,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充电器”、“加油站”,使更多的农民在知识上“富裕”起来,成为方圆几十里的“土专家”、“田秀才”、“百事通”、“明白人”。农家书香,提高了农民素养,展示了新时期新型农民的崭新形象。
建设“农家书屋”,以书香除浮躁,以书香创和谐,以书香促文明,营造了全民爱书、购书、读书、用书的新风尚,推动了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物质、精神双双达小康,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子孙的民心工程。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