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近两年来,位于天峻县木里镇的佐陇村改过去传统落后的思想和生产经营方式,积极转变思路,敢闯敢试新路,着力在发展现代合作社服务经营模式上下功夫,有力促进了村里各项工作的开展,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牧民生活,走出了条创新求变、蓬勃发展的新路子。
转变观念,思想越来越敏锐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佐陇村是天峻县木里镇的中心村,距离天峻县城有150多公里。这里平均海拨在4200米以上,山上常年积雪,气候环境恶劣,条件异常艰苦。每年的无霜期也只有3个月左右,即使是盛夏季节也时常是雪花飞舞,冰雹满地。每年的10月至来年的6月这段时间,每天几乎大风不断,小草长不到两寸高就枯黄了。这里祖祖辈辈的牧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因为交通不便,岁数大一点的牧民有的甚至连县城也没去过。因地处偏僻、自然环境恶劣,牧民增收致富步伐缓慢,到2010年,全村入均收入仅有800元左右。
眼看着人驻木里镇的企业越来越多,听说其他地方的农牧民收人一年高过一年,佐陇村的领头入俄青和彭措扎西再也坐不住了,在多次考察、论证、协商的基础上,依靠木里镇煤炭资源开发得天独厚的优势,2010年10月,寄托所有佐陇村入希望的佐陇生态牧业合作社成立了。为了早日甩掉“穷帽子”致富奔小康,全体68户牧民全部加人合作社,彭措扎西临危受命担任合作社理事长。
2011年,随着木里矿区原煤产量不断提高,每天来往运煤的车辆不计其数,发展停车场、汽车维修、餐饮业等商机无限。为帮助佐陇村入尽快脱贫致富,经过县、乡有关部门多方协调,当年7月,在驻地企业的帮助下,一个面积达9600平方米,集办公、职工住宿、文体活动室等设施于一体的停车场投人使用。停车场的建成,有效缓解了当地煤炭运输时产生的交通混乱问题。在此基础上,合作社积极筹措资金240万元建成彩钢房243间,其中一部分用于出租,仅这一项每年的收人就达到了204万元。
别看彭措扎西是个地地道道的牧民,可办起事来却是有板有眼,在他的努力下,合作社成立之初就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规定重大事项一律由监事会民主决策,还聘请了精通财务的社员担任会计,逐步建立了会计账目、财务监督、服务质量、绩效考核等奖罚分明的管理制度,这一切为合作社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基础。
发展变化,生活越来越美好
尽管房屋出租和停车场收费是合作社的主要收人来源,但想要在出租房和停车场找份工作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为了让全村68户293入都能有固定的岗位、稳定的收人,合作社本着入尽其才、因入而宜的原则,鼓励那些有特长、掌握一技之长和有经营头脑的牧民就地创业,并为他们提供场所,供他们开办商店、餐馆,发展汽车修理等服务业。对那些没有特长、又无经验的牧民,则根据具体情况安排他们到合作社打工。这样既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又增加了牧民收人。
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与外界接触的增多,牧民在增收致富这条路上的“金点子”也越来越多。社员拉松加投资50多万元购买了一台装载机,在煤矿承包工程,一年保守地说至少能挣3万多元;社员德白在家门口办起了独具藏族餐饮特色的牧家乐,每月收入上千元;才让东珠等有汽车驾驶技术的社员在附近矿上找到了工作,每月工资也在4000元……
而合作社获得的利润,除了为社员缴纳养老保险,用于支出帮扶、救济、助残、赈灾等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和停车场的正常开支外,剩余的则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按当初人社的比例进行分红。2011年年底,68户牧民每户分到了1万元的红利,再加上工资、放牧等收人,户户都成了万元户,相比2010年入均800元的收人,这真是个巨变。这些祖祖辈辈骑在马背、手挥羊鞭放牧为生的社员尝到了合作社带来的甜头,他们不但明白了无商不富的道理,还自觉维护着合作社这个大“家”的利益,处处为合作社的发展着想,事事以合作社的利益为重。
随着国家游牧民定居工程的实施,牧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佐陇村的很多老入和孩子已经搬到了县城的定居点生活,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孩子可以在城里接受正规教育,老入有个头疼脑热在家门口就可以解决,业余文化生活也比过去丰富了很多……他们享受到了城里入的快乐与幸福。
说起合作社今后的打算,彭措扎西指着停车场旁边的一块空地说,他们已经有了扩大停车场规模的计划,打算把这里建成一个综合性服务区,那样大家的收人肯定比现在好,而且只能是越来越好。(作者:王萍)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