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4-23 14:14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1
下载文件:
一个普通的农村养鸡户,年纯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这在坐落于磐石市吉昌镇的吉林吉昌禽蛋专业合作社中并不鲜见。
调查发现,合作社实行的“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是他们快速发展的关键。吉昌镇赵家沟村的养鸡户李德金就是一个例子。他去年的纯收入达到了17万多元。他说:“加入合作社后,农民们一年可以得到3份收入,总收入是过去的几倍。”
第1份收入:
入社养鸡 蛋不愁卖
吉昌镇是农业大镇,养鸡业是传统产业。在合作社成立之前,这里与很多地方相同,各家各户均“单兵作战”,收入普遍不高。
2008年,镇里帮助当地养鸡户成立了吉林吉昌禽蛋专业合作社。从此,养鸡户与市场之间架起了一座互通的“桥梁”。养殖户们严格按照合作社的要求生产鲜蛋,即统一进行鸡舍改造和建设,统一购入鸡雏、饲料、药品,统一疫病防治等,使生产出的蛋品质量明显提高。
随后,合作社实行“农超对接”、“订单生产”等多种销售方式,迅速打开了市场。据了解,目前与合作社签订购销合同的大型超市遍布北京、温州等多个城市,仅长春市就有67家超市和农贸市场在销售他们的产品。合作社有超过一半的鲜蛋直接送到了超市里,虽然价格高出市场平均价格很多,但产品还是供不应求。
李德金说:“销售有了保障,我们扩大生产就有了信心。”他养鸡的数量从入社前的800多只,已经发展到了目前的6000只。仅此一项,他去年就收入15万元。
第2份收入:
入企打工 按月取酬
该合作社生产出的蛋品之所以得到市场的认可,主要原因是构建出了一条精细的产业链条。他们拥有自己的鸡饲料加工和配送中心、蛋品清洗车间、蛋品销售部。
“我们的产品‘内外兼修’。”该合作社理事长娄向光说,“成员们喂鸡的饲料全部是合作社生产的,不用一点化学添加成分;在蛋品出售前,还要用先进的机器进行清洗、消毒。”
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劳动力做保障。所以,合作社中的一些农民又被聘用为“农业工人”。
李德金到合作社工作已经2年多了,从鸡饲料加工和配送中心的工人干起,现在已经成为了管理人员,月工资1800元。他每天将家里的养殖工作处理完毕后便到合作社上班,按点下班,按月领取工资——与其他企业中的工人没太多区别。
第3份收入:
入股分红 年终结算
合作社的运行实行股份合作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范下,建立了《吉林吉昌禽蛋专业合作社章程》,理事会、监事会议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盈余分配制度,实行独立财务核算、自负盈亏。
成员们通过固定资产、资金等方式入股,成为股东,共同决定合作社购买设备、引进人才、兴办企业等重大事宜。到年末,合作社将盈余资金进行统一结算,并拿出大部分按照股数给成员分红。让合作社、企业、农户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使成员们又增加了一部分财产性收入。李德金去年的分红达到了3000多元。(王译齐)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