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3年蝉联省、市科协和全县科学普及工作先进单位的浮山县槐埝乡,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走出了一条产业富民,科技兴农的路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浮山县槐埝乡是一个雨养型农业乡。历届乡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工作,先后制定了槐埝乡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他们立足当地实际,山下10个行政村在种植业上做文章,山上3个行政村在养殖业上做文章,无论种植还是养殖都大力推广和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科技贡献水平。
几年来,他们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培养了一支农民科技队伍。为了一步一个脚印地搞好科技工作,该乡2005年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科技副乡长任副组长的科技领导组。在科技局、科学技术协会和农业局的全方位支持下,该乡政府建立了科技培训基地,实现了三有,即有场所、有教师、有课本。乡、村两级制定了培训计划,把年龄在18岁至59岁之间的长期居住在农村的农民作为培训对象,培训科目包括土壤测试、深耕、施肥、薄膜覆盖、病虫害、防疫、喷药等实用技术,并主要采用集体授课、电化教学、现场操作的形式进行。截至目前,全乡共培训专业农民3.8万人次,通过长期培训和参观交流,切实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科技意识和适用技术能力。二是打造了5个乡村农业品牌。该乡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三二一调产思路,结合农民调整积极性空前高涨的实际,探索出了传统产业品牌化,品牌产业优势化,优势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全乡依托传统项目,打造了月山岭牌小麦、喜富牌西瓜、山槐牌核桃、燕云牌中药材和波尔山羊5个品牌,都拥有品牌标识。多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精心谋划和科学指导下,全乡的小麦、西瓜、核桃、生地、波尔山羊五大产业优势日益凸显,从而提高了科技含量,增加了农民收入。三是建立了绿色小麦示范基地。2011年、2012年槐埝乡连续两年被确定为国家农业部万亩小麦创高产工程。在种植过程中,严格按照统一耕地、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覆膜、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的六统一标准,进行规范操作。在技术配套上,按照DB141027-T003-2006《绿色食品旱地优质中筋小麦生产规程》,严格把握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地膜覆盖、普及优种、叶面三喷、防治病虫害六项技术,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去年,地膜覆盖小麦亩产300公斤,比对照田提高40%;今年,万亩创高产小麦平均亩产310公斤,已经达标。尤其是南西坡村高产示范田优势特别明显,一类平均亩产450公斤,二类平均亩产400公斤,三类平均亩产350公斤。2010年、2011年,分别召开了全县小麦地膜覆盖槐埝现场会,全县小麦播种农机手培训槐埝现场会和全县小麦一喷三防槐埝现场会。南西坡村于2009年被省科协命名为山西省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四是开展科技示范村、户活动。从2010年8月开始,槐埝乡开展了科技示范村、户活动,把南西坡、槐埝、吕寨、燕村、灵中、北庄、挂南等村确定为科技示范村,重点发展绿色小麦、西瓜、核桃、三樱椒、芦苇、韩国大辣椒、养猪等科技项目,并在全乡农村工作会议上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示范村、户进行了表彰奖励。今年灵中村组织村民外出参观学习,大力引进芦笋种植新技术,进行示范推广,全村按照统一规划、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的模式,累计栽植芦笋1100亩,使217户农民直接受益。同时,该乡组建了绿圃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办理了产权专利,适时为种植户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这不仅使芦笋种植的科技含量得到了提高,也提高了合作社的服务能力。今年5月,该乡从绛县引进了先进技术,对全乡7个行政村的核桃园和地梗核桃进行了嫁接,共嫁接20722穗。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