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来,合作社的目标就是要把品牌打出来,跟县里的产业园区联合,加工出拥有自己品牌的羊肉产品。”韩生录一见到农业部“百乡万户”青海调研组成员,就迫不及待地说出了合作社今后的打算。
韩生录是青海省刚察县新海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早在2008年,他带领村里7户牧民,通过牛羊入股的方式,组建起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起初,对于这样一个“新东西”,牧民们并不怎么看好,跟着一起干,不过是觉得韩生录有头脑、靠得住。
几年的时间,韩生录和牧民们一起找到了一条既能保护草原,又能赚大钱的合作社发展路子——提高母畜比例,加快羔羊出栏。
“以前,散户养殖有一个缺点,产羔周期太长,一般要4~5个月的时间,卖出的价格自然就有高有低。现在实现集中养殖,将产羔周期缩短到了1个月。集中出栏,周转更快。6个月的羔羊,可以卖到1000元左右。”韩生录说。
随着国家草原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推行,牧民将草原上核减下来的牛羊转移进了畜棚,开始进行舍饲或半舍饲养殖。为了使牛羊数量稳定在草原承载范围之内,他们想出来的办法就是加快羔羊出栏。
韩生录的合作社发展步子迈在了别人的前面,短短几年,合作社由原来的5户,扩大到了现在的17户。
走进合作社的养殖小区,种公羊区、母羊区、产羔区、育肥区、饲料区、药浴池,不同的功能区让整个养殖井然有序。从传统到现代,牧区的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更让韩生录高兴的事情是牧民们富裕了。他说:“去年合作社分红180万元,平均到每一户也有10万元左右。”入股合作社的牧户们纷纷议论说,除了分红还能在合作社里打工,挣双份的钱,要靠以前单家单户放羊,哪里能赚到这么多。
“挣钱是一方面的,要把合作社经营得更好,发展空间更大才行。‘十八大’提出要发展‘家庭农场’,虽然咱不太懂这些,但是我知道我们这里就是一个大的‘家庭牧场’,不过现在还处在比较低的阶段。”韩生录说。
“养羊-卖羊-挣钱”,这就是韩生录所谓的“比较低的阶段”,而他的目标就是让合作社有自己的品牌,让羊儿们也有自己的品牌。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