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种植50亩以上马铃薯的微型农场计算,年人均可收入1.25万元以上
春日值千金。被母亲生在羊圈里而得名的农民赵圈师,去年从本县和邻县5个村租赁800多亩荒地,投资60万元,办起了家庭农场,靠种马铃薯赚得盆满钵满。4月1日,记者再次蹲点来到河曲县赵家沟村,遇上他正往地里送羊粪。谈到今年的打算,心眼活泛的老汉咧着嘴笑说:想鼓钱包,地先吃饱。种地加上养羊,抓挖百十万票子耍耍咧。
赵家沟村是乡政府所在地,离县城85公里,坐车紧赶也得一个半小时,是一个地下无资源的偏远贫困山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一直徘徊在2000元左右。乡党委书记邬志明告诉记者:3000多口人,2万多亩地,年轻人走了一半,土地撂荒了一半。只有一拨一拨的画家能读懂这种野生的苍凉美。著名画家吴冠中以典型的虎斑地貌创作的 老虎高原,拍出过1800万元的高价。记者了解到,去年以来,赵家沟乡的土地忽然不够种了,不少人去邻村邻县包地。50亩以上的微型家庭农场,以夫妻唱二人台为主,发展到70多户。而100亩以上的小型家庭农场发展到20多户,300亩以上的中型家庭农场发展到3户。村干部算了一笔账,种植新培育的脱毒马铃薯,亩产增加750公斤,剔除投入费用,每亩纯收入约在千元。50亩以上就是5万元以上,四口之家人均纯收入1.25万元以上。记者深入赵家沟、土沟、单寨、前川等4个偏远乡镇调查了解到,搬迁进城的农民有200多户,近千人;撂荒闲置的土地近万亩。劳动力流动推动了土地流转,集约经营催生了家庭农场,随之出现的还有小牧场、小林场。赵家沟赵氏三兄弟的做法很有代表性:老大赵筛扣养了500多只羊,与弟弟赵三荣的500亩农场相互依托,羊粪用作农田的底肥,而秸秆储青成为老大家庭牧场的饲料。
以抓工业的思维抓农业,以抓项目的方式抓家庭农场建设。县委书记王书东连续4年蹲点住村,他告诉记者,全面达小康的短板是农村,瓶颈是收入。一手抓移民进城,一手抓土地流转。全县投入6000多万元实施脱毒马铃薯种繁推广,脱毒马铃薯普及率由20%提高到88%以上。记者采访时,结识了一辈子从事优种选培的土专家张满贵,在他的马铃薯实验室里,试管育苗、克隆嫁接、无土栽培等技术已是驾轻就熟,其科研水平和繁育推广模式专家评审国内领先。去年,由他培植的优种总增产4552.5万公斤,为农民增收6373万元。到目前,全县微型、小型、中型、大型家庭农场共发展起791家。今年开春,农民办家庭农场的积极性更加高涨,甚至出现了罕见的农民投资平田整地的现象。
评论 |
|